普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乡村振兴抓手
本篇文章1497字,读完约4分钟
付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农村振兴,“以工人补农业,以城市带乡,促进工人与农村相互促进,城乡互补性、协调性迅速发展,推动形成共同繁荣的新工人与农村关系”。 如果不把乡村放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结构中理解,就不能全球推进乡村振兴战术,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我国已经从“乡土中国”进入“城乡中国”阶段,这是推进乡村振兴战术的整体背景。 200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农村生活人口市民化进程取得了突出效果,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秩序进入市
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除了带来城镇化率的迅速提高外,更重要的是我国城乡关系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趋势非常明显,扭曲了农村劳动力、人才净流失的结构。 另外,随着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等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壁垒逐渐打破。 城乡关系逐渐从城市对农村资源的“单向吸收”转向城乡之间的“双向对流”。
目前,县域在城乡一体化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城市化节点的吸收能力来看,以县为代表的中小城市集聚能力明显增强。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小城市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例也达到了61.9%。 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里,以县城为代表的中小城市是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县域城市化也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县域内已经有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城乡融合迅速发展的趋势。
现在,包括很多县域甚至很多中西部地区,县域城市化趋势明显,有些经济收入高的返乡农民工用“打工赚钱,在县城买房”的方法实现县域城市化,教育、医疗、结婚等因素他们在县城买房 县域城市化具有非常强的世代间分化,无论在什么样的城市买房的家庭,老人都很可能在农村,在城乡之间呈现出“扩张”的结构,这些城市的人口也是流经村和中小城市、郡部的城乡“ 人口县域内不同城市节点的分布和城乡之间的两栖动物流动是未来中国与农村关系结构中的常态。
除城乡关系外,工农关系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县域内的产业也表现出城乡融合迅速发展的趋势。 乡村产业是一、二、三产融合的多元产业体系,许多农村迅速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业,或利用当地特征资源迅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服务业。 这些乡村产业大多是城乡融合过程中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形态,是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结果。 许多地区的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完全利用乡村资源、劳动力迅速发展新的行业。 在新技术的应用背景下,很多地区也通过“数字下沉”和“产业升级”的方法,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乡村产业迅速发展。 随着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乡村产业更加深入融合,新产业、新产业也不断出现,乡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载石和稳定器,是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环节。
乡村不是孤立的乡村,而是城乡融合体系中的乡村。 乡村振兴要立足县域融合快速发展的思路,建立城乡融合快速发展政策体系和机制体制。 县域是城乡融合的基本单位,在共同推进农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时期,重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着眼于县域,踏入县域。 应该科学制定城乡融合的产业快速发展计划、土地利用计划、城乡统一计划和生态保护计划。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夯实旧基础设施基础,补充新基础设施短板。 通过土地、产权等制度改革,实现县域内要素的自由流动。 补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提高城乡基础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基础。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习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标题:普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乡村振兴抓手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30/20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