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这些“黑科技”让防汛更智慧
本篇文章1927字,读完约5分钟
原题:这些“黑科技”使防洪更聪明。
目前,中国南北方全面进入主要汛期,强降雨天气频发,防洪防洪达到重要阶段。
在防洪和防洪中,创新科学技术成了利器。 从气象和水情预报到防洪监测和警告从进入天地的科学技术设备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多种“黑科技”的应用使防洪更加智慧。
耳聪目明遵守防洪的第一关
今年6月,中国华南和江南一带迎来了涨水以来的第一次强降水。 在强降水到来的一周前,这个地区被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报员提前“锁定”了。 在密切注意天气形势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家气象局警告相关地区做好防洪准备。
气象服务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不断进化,预报预测的准确率也大幅度提高。 年,我国暴雨警报精度提高到88%,强对流警报时间提前量达到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水平领先世界。
今年5月,国家科技支持项目“中期天气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了检测,相关技术应用于这次防洪过程。 这个项目开发的许多预报产品有助于预报员准确刻画中长期预报时效内的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季风等许多大型重要环流系统的特征,准确锁定雨带位置,明确降雨强度等消息
水情监测预报是水灾防御的“参谋”和“耳目”。 进入7月,中国东部的主雨区逐渐“北扛”到华北、东北。 华北和东北地区洪水预报很难,有点山区中小河流降水汇合时间短,洪水形成时间快,监测预报预警难度大,突发暴雨洪水的威胁不可低估。 科学技术的支持特别重要。
对此,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志雨表示,中国已经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度,延长预报精度,缩短预报时间,不断增强洪水预报能力。
“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我们完全升级了业务系统,包括洪水作业预报平台、移动会商平台等,提高了洪水预报的效率。 现在水利部收集全国12万个涨水站的雨水信息新闻只需要10到15分钟。 洪水作业的预报时间只需要几十分钟。 ”。 刘志雨说,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比较有效地应用于中小河流预警预报,显著提高了我国洪水预报能力。
智力大脑的城市再也不能“看海”了。
黄河从7月1日开始正式进入汛期。 “智慧黄河”工程的推进为黄河防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利用卫星遥感跟踪监视河势变化情况。 利用无人机监视河势状况,第一时间传输实时影像,提供防御洪水的新闻支持……目前黄河流域内346座大型及要点中型水库已经实现在线监测,1000多路影像信号被实时传输
5g、无人机、物联网、虚拟现实……在今年的防洪中,活跃着很多尖端技术。 巡视无人机、水面会计等一系列设备,在空中、水面、水中分工,支持防止洪水的防洪。
在安徽安庆,当地电信运营商利用“5g+vr”技术创新了水位实时观测功能。 低等待时间的5g信号可以将360°全景相机拍摄的副本及时且高精细地传播给监视员。 员工可以用vr眼镜等技术手段注意水位尺的刻度,实时掌握现场状况和危险进展情况,大幅度提高汛期巡逻的效率。
暴雨经常使许多城市陷入“看海”的困境。 根据物联网技术,城市排水防潮具有“智能大脑”。
福建省福州市、贵州省贵阳市等城市容易积水的地区显示在可视化地图上。 如果下雨,员工只需站在大屏幕前,就可以实时看到每个容易积水的地方。 贵阳市白云区还在辖区内的1000多盏路灯上安装了路灯传感器,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远程控制和风险故障排除。
上海从涨水开始就将“防汛台指挥系统2.0版”上线,将防汛台的事业纳入“一网统一管理”,通过统一的在线平台进行积水动态、新闻实时共享、智能调度指挥。
天下水洪水救援有利器
连日来,全国进行了很多防洪训练。 其中,无人机成为洪水救援的“标准装备”。
在防洪过程中,无人机具有先天特征。 反应速度快,侦察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可以将灾害现场的高清图像和视频返回指挥中心。 如果有人被困,无人机也可以利用搭载的装备进行搜索、定位和救援活动。 如果配备夜视功能,无人机可以实现24小时的救援,将物资正确送到被困人员手中。
在防疫期间发挥重要意义的机器人在防洪第一线也有有用的地方。 最近出现了很多水上救援机器人。 救助机器人形状像小型艇,可以用平板电脑和控制器操作,一次可以救助3~4个个体。 救助对象在河道陡峭的地方离岸边很远的时候,救援人员可以操作机器人向落水者的方向全速前进,落水者可以通过抓住稳定的机器人来接受救助。
现在,无人机和救援机器人等装备“进入”各地的救援队。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殊灾害救助处的工程师熊伟说,各地消防部门组成了防洪专业队,其中省级救助队31支。 各省级支队级救援队装备了无人机、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下声音等高科技装备,关键岗位救援队员都通过了专门机构的训练考核,符合资格上岗。 (刘峰)
标题:热点:这些“黑科技”让防汛更智慧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19/4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