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江苏蒋巷村:围绕“农”字做文案,富裕不改生态底色
本篇文章1519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张晔
最近,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有点忙。
在过去的“十一”长假期间,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小村庄几天内迎来了5万多名游客。
这个小村庄不仅成为了AAAA水平旅游胜地,年游客达20万人,而且一二三产业融合迅速发展,家家有别墅,老人以“老”获得报酬,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
从“工业兴村”到“农业美村”再到“旅游旺村”,蒋巷村继承中央农村振兴战术,贯彻科技创新理念,推进村域农业、工业、旅游业交流。
但是常德盛最担心的还是千亩良田。 “今年的水稻受暴雨影响比较严重,幸好我们雨季后马上进行了育种。 看这个势头,收成应该不错。 ”在蒋巷村高质量粮食生产基地,常德盛认真看着稻穗对记者说。
洼地变成良田,制定了“一粒米”的文案
蒋巷村位于常熟和昆山、太仓的边界,有机水稻是蒋巷村近几年要点迅速发展的农业产业。
村民王正楼给记者计算了经济账本:现在使用有机栽培,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取而代之的是用稻田休耕养鹅养猪产生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减少了栽培价格,增加了粮食的附加值。 年,一年只种一季稻,年收入也有5万元以上。
但谁曾想过,过去蒋巷村的河塘纵横,墓地遍野,田块杂乱,有高低差,“小雨洁白,大雨汪洋”。 因为贫穷,村里35岁左右的男性,曾经有半数以上没有娶媳妇。
常德盛担任生产队长后,动员群众疏通河流,开沟排污,建设圩造田,筑堤防潮。 他带领村民完成了五十多万土工,把1700亩低地埋在一米高。
有土地就没有肥料,粮食产量上不去。 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常德盛都动员养猪羊积累农家肥。 没钱的话,上海加粪肥,去机场割青草,在阳澄湖舀水草……十年九湿的低洼地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高产田。
“从前年开始,村子里全面种植有机稻,实施了一年一季的轮休制,让土地休养。 产量降低了,但经济效益提高了。 ”未满30岁的蒋影达是村子里第一位“新型职业农民”。
他断指计算:每亩有机稻田的产量比以前的化肥稻少300斤,但去年蒋巷米的市值从每公斤6元上升到20元,利润倍增。 另外,村子里每年使用近100吨的化肥农药也在减少。
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在村子里建设了粮食干燥中心,一贯实现了粮食生产包装。 年,蒋巷村农业销售额达近千万元。
生活富裕了,不要失去生态的本色
生态环境是蒋巷村小康画卷不可缺少的重要底色。
20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公司兴起,蒋巷村也走上了工业快速发展的道路,村里投资设立的化工厂生产只用了两个月利润就超过了一百万元。
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唤醒了蒋巷村的村民,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不能毁坏家园。 最后村子决定关闭迅速发展的化工厂,走迅速发展的变革之路。
苏南有很多富裕的村子,但像蒋巷村那样保持连片的良田很少。 常盛工业园区与农民新居、村民蔬菜园、生态种养园、千亩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不同,保持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繁荣和水乡田园之美。
迅速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取得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常德盛说:“稻田也是湿地大公园。 夏天种油菜,变成金黄色,赏心悦目,散发着家乡的味道。 ”。
弥足珍贵的家乡味道,不仅吸引了村民,还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町民。
进入新世纪,蒋巷村先后投资近亿元,开河挖渠、建桥、盖楼修亭,建设了600亩“蒋巷生态园”。 然后投资建设蒋巷酒店、江南农家民俗馆、青少年科学普及馆等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采摘旅游、农耕文化体验旅游、中小学生实践旅游等旅游项目,将蒋巷村建设得更具乡野田园氛围。
年,蒋巷村旅游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成功入选第一个“全国乡村旅游要点村”。 村民发财了,生活富裕了,蒋巷人没有改变底色,依然守望着田埂。 “我们的想法是使农村更像农村。 ”常德盛说。
标题:热点:江苏蒋巷村:围绕“农”字做文案,富裕不改生态底色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1/3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