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特写:一块豆腐“点亮”的新年梦想
本篇文章978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武汉1月1日电大照:豆腐“点亮”的新年梦想
新华社记者梁建强
热气腾腾,到处都是忙碌的景象。
年的第一天,在鄂南山区湖北省崇阳县高枧乡中山村,富硒绿色豆制品加工厂内的值班人员用碎浆机磨豆奶。 热气飘逸,伴有大豆清香,过了一会儿,黄澄澄的豆子就变成了白色的豆浆。
“工艺改善之前,豆子必须先研磨后煮出来,豆浆出来至少要两个小时。 另外,多使用柴火炉,卫生也没有很好的保障。 厂长王学礼说。
中山村位于深山,豆腐豆浆是地方特产。 大豆和山水组合制成的豆腐,颜色白嫩,口感细腻,远近闻名,已有一百年的历史。 制作豆腐的技术在中山村继承下来了。 王学礼从小跟着祖父做豆腐,学到了很好的技术。 但是,除了交通不便,纯手工生产量有限,制作豆腐的收入很少。 和村子里很多人一样,王学礼选择外出打工。
随着父母的年龄增长,打工的收入变得不稳定,王室变成了贫困的家庭。
变化从年开始。
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村里建立了扶贫工厂。 宽阔平坦的道路,敲打着曾经锁着的“山门”,豆腐给了“飞出”的山以希望。
不安于现状,家传的好技术荒废了,王学礼决定回村子。 “通过制作豆腐来实现消除贫困! ’他下了很暗的决心。
改进制造工艺和方法是第一件事。 通过相关部门的支援和农村电网的改造,贫困扶助工厂引进了自动化设备,通过打豆浆实现了电动化,油豆腐的干燥使用了干燥机,大豆油的干燥也使用了送风机和加热灯……豆腐的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了。
“家庭作坊一天能做几十斤豆子。 我们厂现在一天能种八百多斤豆。 产品没有库存,供应供不应求。 ”王学礼说。
现在扶贫工厂的效益更好,不仅让王学礼看到了消除贫困的希望,而且直接牵引了贫困者和普通村民的就业。 现在有10个村民在工厂工作,每月收入3000多。 王学礼算了账,年底,扶贫工厂期待着集体向村子交付5万元。
原来在外面打工多年的张辉也决定回到家乡在扶贫工厂工作。 他说:“我可以在家前面工作,也可以照顾生病的父亲,以前想不到。”
新年来了,小豆腐就像指引前进道路的灯光,是王学礼的新梦想“不仅要摆脱贫困,还要致富,还要和村民们一起致富! ”。
到了中午,在皇家老屋,王学礼的年迈父亲看到了当时做豆腐的柴炉,拿着当时12岁的王学礼,讲述了挑豆腐翻山两个多小时卖给江西省豆腐的情况。
“新年到了,生活真的越来越有希望了。 ’老人感慨万千。
标题:热点:特写:一块豆腐“点亮”的新年梦想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9/32049.html
上一篇:热点:饮食特色词里藏着的美食
下一篇:热点:请厨师进村教厨艺,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