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日本死刑判决的考量因素
本篇文章2002字,读完约5分钟
□陈灵海(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教授,法律和历史研究所主任)
从1968年10月开始,日本东京、京都、函馆、名古屋连续发生了4起枪杀事件。 凶器是同一型号的手枪,但受害者之间没有关系,解决陷入了迷局。 警察陷入僵局时,事件犯又在东京加害,未遂被捕,悬案被发现。 事件犯永山则夫20岁被判死刑,其判决时隔29年执行,引起了日本刑法理论和实务界的激烈争论,也确立了该国考虑死刑判决因素的“永山准则”。
人生的悲惨不能成为社会复仇的理由
永山则夫被捕后,很快承认了所有的犯罪,连续打出悲伤的卡片,讲述了悲惨的童年。 1949年,他出生在北海道,兄弟姐妹8人。 父亲喜欢喝酒,后来在路边喝醉死了。 母亲带着四个孩子回了老家,但不包括他就自取灭亡了。 哥哥因为她怀孕了,被女监护人殴打了。 姐姐离婚堕胎,得了精神病,离开精神病院后,带他在垃圾箱里捡到残留物,活下来了。 社会的巨大倾斜扭曲了他的心理,他必须报复社会。 加害时不满20岁的他,憎恨社会很多年了。
根据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永山则夫在成长过程中贫困紧迫,心理状态严重畸形,但不是精神患者。 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报复”,知道为什么要报复,也知道如何报复,异地犯了好几次罪行。 据此,法官拒绝了永山则夫及其律师的无期徒刑请求,判决了死刑。 个人生活的悲惨,不能成为报复社会的理由。 法官认为报复社会不仅不足以改变个人生活的悲惨,而且使别人陷入悲惨的状态。
这个世界上,悲惨的人多么多,不仅仅是永山则夫。 有些人因先天性疾病或后天障碍而悲惨,有些人因失恋、背叛、侮辱和损害而悲惨。 悲惨者有权改变,但必须用合理的手段比较合理的对象。 永山则夫“无差别”杀害的受害者并没有陷入悲惨的人。 被“无差别”破坏的4个家庭陷入了悲惨的境遇。 如果这个可以原谅的话,这四个受害者的家人不是也可以报复社会,而是这样循环往复的话,法律不是会成为罪恶的源头吗?
法律标准的设定基于普通人的心理健康
法律是规则,是基准,是边界,这些规则、基准、边界的设定基于智商、情商、知识储备、认识能力、评价能力等普通人的心。 最聪明和最愚蠢的人虽然在法律的规则、标准、边界的边缘,但同样必须服从法律,不能因为在边缘就在法律之外。 人毕竟是人,即使到了几乎得不到“超级计算机”和“大数据”的日子,法律也不能为各个特殊的人定制个别化处理方案。
永山则夫被判处死刑以来一直没有执行,很多人认为日本法院有可能重新开始司法程序,判处无期徒刑,但并非如此。 与普通杀人犯不同,杀人狂除了心理阴暗、手段残忍外,还有被忽视的一面:往往具有高智力,在羊和恶狼之间变化,可以让害怕他的人远离,让怜悯他的人失去警惕。 永山则夫入狱后,彻底认罪,不仅表现出懊悔,还写了《弃儿》《木桥》《无知之泪》等小说,鼓励青少年遵守法律,一时博得好评,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 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的后悔是否来自真心。 如果被释放,判决也不会计入他的“悲惨”,会成为更激烈的报复社会吧。
和许多保存死刑的国家一样,日本刑法学界也每隔一段时间就死刑的继续废除展开争论。 持有“废除死刑”观点的学者在“永山则夫事件”的特殊性上找到了机会,大力推进永山则夫改为无期徒刑,并借此一举促使日本废除死刑。 但是,他们不认为“永山则夫事件”从一开始就错了,承认1997年对永山则夫执行死刑也是合法的。
日本法院于1997年对永山则夫执行了死刑判决,确认了根据日本刑法保存死刑。 对此,明确了日本死刑判决的9个考虑基准:犯罪性质、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特别是连续性和残虐性)、结果的严重性(受害者人数)、遗属感情、社会影响、事件犯年龄。 与永山则夫在监狱写的哪部小说告白相比,这些标准也必须基于普通人的心能理解、能把握的大致设定,真实可靠。
重温古代警世的篇
永山则夫被判处死刑后,认为立即执行也不错。 花了29年时间执行的是“29年监禁+死刑”,等于一罪二罚,不公正,司法机关没有这样的权力。 让死刑犯长寿29年,是怎么对他不公平的呢? 除了追求死亡的人,谁面对死亡时,活了29年反而委屈他,认为马上杀人是公正的呢?
熟悉古代文献的网民对这个事件的评价可能会冷静得多。 古希腊人伊索(前620-前560 )收集的民间故事中,有《农夫与蛇》、《牧羊人与狼》两个类似的故事,警告说要区分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面向善良的人。 如果你不知道别人的身份,不知道别人的心底是否诚实,不要轻信别人。 坏人不会被你的热心所感动。 不要吝惜好人的帮助,但不能对坏人伸出成千上万的温柔之手。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文学名作,我劝你不要耳朵太软,要轻易相信“狐狸的眼泪”。 最有名的当然是《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马中锡《中山狼传》)。 在《红楼梦》中,很多女性被钟灵罔秀描绘,男人是肮脏的下作,但最糟糕最无耻的帽子,虽然没有露出正面,却让人感到无情,戴在报恩的小人孙绍祖头上。
标题:热点:日本死刑判决的考量因素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2/29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