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 > 热点:束河看水

热点:束河看水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1-01-21阅读:

本篇文章3245字,读完约8分钟

□郭品

认识丽江的人,有共识认为如果选择一百里真正能代表丽江的画面,就不是纳什古乐也不是东巴文案,而是选择“束河”这个老城。 位于玉龙之脚、丽江古城5英里外的束河古镇,田纳西语中称之为“绍坞”,意思是“雪山下的村庄”,是丽江史上最早的村落,也是木氏家族的发源地。

热点:束河看水

关于束河,徐霞客这样说过。 “一枯流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来了,有一个大村落,是十和院。 “十和”是束河的别称。

清泉乡

束河值得称赞的是与什么样的水相连的景观? 稍微习惯丽江农耕生活的人通常可以数“烟柳平桥”“夜市萤火”“断碑打音”“西山红叶”“鱼水亲属”“龙门望月”“雪山倒映”“石莲夜读”这样的“束河八景”。 但是,无论是“鱼水亲人”,还是“石莲夜读”,都表现出了“与水相邻”的亲和性。 确实,只有这样的“水”字,才能体现出束河的重要意义,概括古镇的灵魂。

热点:束河看水

古镇北边的“九鼎”和“青龙”是束河的两大水源。 二潭的水成为三河水系,以古镇街道为经纬编织,与城外景色连接网络,连接古镇古树、小巷、旧房,使束河名副其实地成为“清泉之乡”。 很久以前,用水,冲洗了束河的旧石板路。 用水,滋润健旺的长春藤,使束河瓦更黑,使古镇墙面更白。

热点:束河看水

束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水路、桥和明清建筑。 多年后,束河中依然保存着因水成町、因水成街、因水成市的原始形态。 束河水巷有三种形式。 一个是河街鳞次栉比的水巷。 第二条是有河的没有街道的水路。 第三条是两条街隔河的水路。 但是,无论哪种方式的水路,都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反映束河人的“与水相邻”的生活形态。

热点:束河看水

有水的地方有桥的身影。 在田纳西文化中,桥总是有独特的地位。 沿着河排列,站在旁边有趣的无数桥,以桥为中心的桥市文化已经成为束河的特殊风景,它与周边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了典型的古镇风貌。

热点:束河看水

当然,在众多桥梁中最有名的是青龙桥。 青龙桥建于明代万年间,长25米,宽4.5米,高4米,是束河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过青龙桥,是四方街束河历史上的商贸中心。 这是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方形广场,位于广场中央的大剧场是束河的象征性建筑,人们以非常独特的名字“四方听音”。 在流水的引导下,四条街袴从这里通向四面八方——从东街通向大研古镇。 南街通向中济行政村。 西街是通往西藏的重要道路,即著名的“茶马古道”。 北街通向北沙行政村。

热点:束河看水

束河至今仍保持着高原水乡集镇的典型风貌,其建筑风格和民俗基调受到田纳西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纳西族以水为生命之本和生活之源的理念对束河的城市布局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老城,水与老房子的形状影不离,互相依存。 “家家户户前都有流水,条街也能看到清流”“人去水来”等语言是对这个高原水乡最合适的描述。 在林立的老房子之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广阔空间,以前是山民互市的理想场所。 今天,他们是居民休息的悠闲地方。

热点:束河看水

水天堂

束河中有很多水系,这些纵横交错的长流水灌溉了周边的绿水,滋养了四季的绿笼,在花光水影中感受到了老城的韵味。

纳西族对水的敬慕,远近闻名。 人们纷纷立碑的《东巴经》,其实是关于水的《圣经》。 这个古老的典籍里住着一个叫“署”的水神。 丽江有水的地方就有“署”的存在。 阳春三月正是祭祀“署”的季节。 这一天早上,人们陆续早起,在毕集泉旁边,往水里放香。 然后舀一杯净水回家供奉。 这就是束河民间“欢迎净水”和“买头水”习惯的由来。 除了“欢迎净水”和“买头水”之外,束河一带还广泛流传着“放射灯”的风俗。 束河人从对水的崇拜中派生出“理水”的思想。 《一井一潭三塘水》是束河人理水的杰作。 束河人采用的井与中原井不同,是被称为“三眼池”的蓄水池:进出水口的一眼就是饮用水。 第二只眼睛是洗的米水。 第三只眼睛才是洗涤用水。 在束河,这种对水的职能划分已经是女性和孩子知道的,约定俗成。

热点:束河看水

水,不仅是生活的源泉,也是生活的美。 美学家经过长期的体察,非常简单地总结过水的美学特征,据说水有美丽、流水之美、光影之美。 水的美丽,给所有去过束河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留下了灿烂清澈、平静的安祥,滋养花木,浸润土石,净化整个古镇,然后净化人的感情,洗澡雪人的精神,给人们古镇 流动之美是水的重要特征之一。 正因为水具有流动的特征,在老城的环境中,才成为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元素。 古镇幽静,以水流显示灵魂。 古镇安祥,水环抱,生机勃勃。 水也是可以投下影子的物质,特别是当它的波平像镜子的时候,可以映出云影天光,吸收人类的万象,映出天水,创造出情景互相包容的美丽天地。 那是一种特殊的功能,平整了古镇的情趣,丰富了古镇的景色。

热点:束河看水

水的毅力必须安静,与浮躁无缘。 因此,束河也带着一点茶的宁静去远方。 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也是束河的最佳定位。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束河正是这样一个清新平静的地方。 束河的清纯之美,是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怀素主张。 水又是最雅俗共有的,不仅流入帝都皇城,流入市井街袴,还流入唐诗宋词,流入明清语书。

热点:束河看水

当然,束河的水不限于地下甘泉,也有很长一天的水。 这是永远出生的四时雨。 因为有雨的滋润,束河更表现出水是湿的特征。 雨是最能体现束河意境的景色。 东方美学很重视意境,因为这烟雨雾、潮湿的烟雾,造就了我们的束河,造就了空灵的意境。 束河的意境其实是在束河古镇的形象中融入历史文化的体味,融入对山水田园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得到净化心灵的审美感。

热点:束河看水

云水谣

作为楚中聚集的典范,束河古镇集中体现了中国以前传来的人居环境的山水意识和东方品格。 从生态角度看,束河是清洁性、灵性和智力的产物。 山林、水体、建筑是束河景观构成的三要素,其中水的形态、变化最丰富、最自由。 前人们通过巧妙的配置,使山水田园有机融入村落民居,完善古镇人居环境的景观体系构成,大大提高了古镇的美学水平和生活品位。

热点:束河看水

千百年来,束河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 这种生活环境的建设,是由水的造化工作,水的人文关怀带来的。 可以说水不仅养成了农耕文明,还养成了束河人独特的生活习惯。 这些在束河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篮子里有新鲜的菜。 杯子里是软绿茶。 池塘里是活跃的兴趣。 院子里,是平静的闲花,甚至这堵老墙的柔软影像,晾在这屋檐下的衣服,向人们展示了滇中农耕生活的舒适。 也许只有这种悠闲的风韵,融入丽江的水土,才能让束河人的生活像水一样悠闲。 但是,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象,其骨子里是文化的厚度。

热点:束河看水

丽江农耕文明的迅速发展,不仅给束河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丰富,还养成了教束河尚文的民风。 据说清朝干隆年间,束河开设了政府支持的“义学馆”,近代开设了小学和中学,培养了很多人才,束河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人才之乡”。 上世纪40年代,束河乡贤和志钧慷慨捐赠,改造和扩建了束河中学,成为当时丽江至滇西北地区整体最完整的学校之一。 从那以后,以“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训的束河中学在青龙河畔迎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儿,战乱时代也没有中断绳歌。 今天,只有1000余户,3000余人的束河古镇,实际上先后颁发了数百名大学生和许多文人学士学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影响楚中历史进程的知名人物。

热点:束河看水

束河人自然关心水环境的保护。 束河中有一座名为“象山封山护林植树碑”的与水相关的遗物。 有清代,随着丽江经济的繁荣,束河一带的工商业迅速发展。 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影响束河的水质,感到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束河的有识之士共同写信,要求政府保护水源。 道光二十八年,也就是1848年,丽江府发表了“封山护林植树”的文章,把这篇文章刻在石碑上,站在水边。 幸存下来的这块石碑是云南省最早保护地方水质的法规。

热点:束河看水

虽然束河是边远的城市,但似乎并不影响其人气。 因为如果真的有价值的东西,如果真的体现了人类美好的感情和文化精神,总是能吸引四面八方的客人,像有价值的古书一样,不仅能留下,而且能传达。

热点:束河看水

(作者是云南省公安厅党委、政治部主任)

标题:热点:束河看水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1/29137.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