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读:蓝天保卫战决战最后一个秋冬季
本篇文章3152字,读完约8分钟
核心阅读
大气环境质量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效果,但实现蓝天防卫战的目标,特别是优良天数比例的压力依然存在。 对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今年将继续开展大气污染对策的攻防行动,通过精确的污染对策、科学的污染对策、依法的污染对策,确保今年的蓝天防卫战的圆满收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郄建荣
随着秋天的到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也进入了重要时期。 与以往不同,今年秋冬是“战胜蓝天防卫战的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蓝天防卫战的收官之年,成败在此一举。
《大气十条》特别是《行动计划》实施后,必须肯定中国大气环境质量,特别是京津冀“2+26”城市等重要区域改善的显著性高于预期。 据生态环境部透露,今年1月至8月全国337个城市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7%; 京津冀和周边“2+26”城市优良天数的比例上升了11.5个百分点。 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度提高了。
大气环境质量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效果,但实现蓝天防卫战的目标,特别是优良天数比例的压力依然存在。 对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今年将继续开展大气污染对策的攻防行动,通过精确的污染对策、科学的污染对策、依法的污染对策,确保今年的蓝天防卫战的圆满收获。
公众获得感大幅提高
据生态环境部透露,今年1月至8月,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7%,比上年上升5.0个百分点。 pm2.5浓度比上年减少11.4%,为31微克/立方米。 特别是8月,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93.0%,比上年上升5.9个百分点。 京津冀“2+26”城市和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要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
实际上,不仅是今年,赵英民表示,经过3年的努力,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秋冬的pm2.5平均浓度从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32.7%,平均重污染天数为37.4天下 与年相比,“2+26”城市的pm2.5浓度年均下降22%,重污染天数减少40%。 其中,北京市的pm2.5浓度从每年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从34天下下降到4天。 他指出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度提高了。
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这样的显著性与总理基金的设立密切相关。
年4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设立大气污染成因和管理攻关项目,由生态环境部主导,比较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秋冬大气污染成因、要点领域和污染物排放管理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展开集中攻防,
赵英民在攻击项目实施后,生态环境部与相关部门、295个科研机构、包括20名院士在内的2903名大气环境行业科技工作者组成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击相关中心,多部门合作、中央与地方结合、多学科交叉的集中攻击 向京津冀“2+26”城市派遣了28个“一市一策”驻地追踪研究小组。 他说,经过三年的努力,难关项目明确了地区秋冬大气污染的原因,提出了正确识别地区污染排放特点和要点问题,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事业的方案。
赵英民表示,攻关项目建设了国内最大的空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了完整的区域pm2.5综合来源分析做法体系,形成了重污染过程的精细化、量化的动态分析能力。 并建立了区域和城市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明确了区域污染物的排放现状,定量判断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
“攻关项目在‘2+26城市污染防治第一线得到了及时应用。 这一效果非常显着,因为整个项目大大提高了地区大气污染管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赵英民说,攻关项目大力支持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和秋冬攻防行动计划。
赵英民指出,攻关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快速发展和绿色的快速发展。 他说,去年“2+26”城市gdp达到14.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7.2%,既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的保护,又实现了经济的优质快速发展。
实现目标依然面临压力。
国务院发布的《行动计划》确定,到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比年下降15%以上。 pm2.5未达到地级以上城市浓度比去年下降18%以上,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严重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年下降25%以上。
今年“六五”环境日期间,生态环境部监视司长柏仇勇表示,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离国家二级标准还不够1微克/立方米。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尾平原pm2.5的平均浓度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发生在地区空气重污染过程中。
特别是夏天的臭氧污染更明显。 根据今年6月2日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年全国337个城市中30%的城市臭氧超标,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臭氧污染尤为明显。 柏仇勇表示,年,全国以臭氧为主要污染物的超过天数占总超过天数的41.8%,仅次于占45%的pm2.5。 他说,夏天的臭氧污染成为战胜蓝天防卫战的重要“魔鬼虎”,成为了妨碍秋冬的pm2.5污染的“两山”。
今年春节正是新冠引起肺炎的高发阶段,其间持续了几次空气重污染过程。 究其原因,国家大气污染防止攻击相关中心的柴发合副主任说:“原因之一是现在的大气污染物质和气象条件,特别是不利的气象条件没有‘脱敏’。” 他认为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的能源、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不能一蹴而就。
“污染物的排放量在这个地区依然很大。 如果秋冬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也会引起空气的重污染。 ”。
柴发合表示,为了彻底消除重污染,实现蓝天白云,京津冀“2+26”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每年减少40%到75%。
继续攻防行动
蓝天防卫战的最后秋冬来了,如何确保《行动计划》提出的蓝天改善目标按时保持质量? 赵英民指出,与今年秋冬防止大气污染相比,生态环境部已经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今年秋冬的核心仍然是应对和预防重污染天气的发生”。 今年将继续推进要点区域秋冬大气污染综合管理的攻防行动,掌握已经发布的蓝天防卫战各项任务措施的执行,巩固所取得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 赵英民强调,攻防行动不要分阶段编码,要落实部门、地方政府的责任,确保今年的蓝天防卫战圆满关押。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设立的大气污染成因和管理攻关项目指出,重要区域90%以上的重污染集中在秋冬。 因为这个秋冬的大气污染防止事业是全年的重点。
赵英民在近三年围绕秋冬这个重要季节,根据攻防项目的确定方案,京津冀“2+26”城市等重要区域“散射污染”公司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领域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正在有序进行,城市建设区域 在此基础上,今年将越来越强调重污染天气的准确应对。 赵英民说,通过加强区域联合防卫联合控制,完善要点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迅速有效的运行模式,开始区域应急联动,保障各相关城市及时响应,比较有效地应对。
实施精确的科学防御控制是难关项目的成果之一。 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对39个重要领域开展了精确的业绩等级。 “简单来说,39个领域的公司根据其环境业绩分为a、b、c三个阶段,a类公司在污染天气的情况下,既可以减少排放量,也可以不减少排放量。 b类是按要求进行相应的减排。 c类可能需要越来越多的减排。 ”。 赵英民说,通过差异化管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最终实现通过环境管理推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高质量快速发展。
“今年是蓝天防卫战的收官年,从现在的数据来看,城市pm2.5浓度没有达到的无论是要点区域还是全国,都完成了一年前《十三五》和蓝天防卫战发表的任务。 优良天数比率也在努力。 》赵英民指出,大气污染对策越来越多的是与人为排放相比,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在现在的情况下,如果不发生极端的气象条件,我们有信心圆满完成任务。 ”。
标题:热读:蓝天保卫战决战最后一个秋冬季 地址:http://www.leixj.com/new/26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