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深化LPR改革 进一步完整利率传导机制
本篇文章1416字,读完约4分钟
王静文
到8月下旬,贷款市场化报价利率( lpr )形成机制改革已经一年了。 一年来,lpr降低了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传导给银行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利率传导机制更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深化。
去年8月,中央银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以“双轨一体化轨道”为大体改革了lpr形成机制,贯通了市场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 新的lpr从报价明细行追加报告到中期借款便利性( mlf )利率,追加幅度主要取决于各明细行的自有资金价格、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新机制出台后,中央银行将进行一系列安排,“发挥lpr对贷款利率的诱惑作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 去年8月,中央银行设定了“358”的目标。 也就是说,在年9月末,新发行贷款以lpr为价格基准的比例在30%以上。 12月末,50%以上去年3月末为80%以上。 这个审查目标与宏观慎重判断系统( mpa )相结合。 今年以来,中央银行又随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大体,将库存变动利率贷款的定价标准转变为lpr。
近年来,中央银行使lpr随着mlf利率下降,社会融资价格比较有效地下降。 今年8月,1年期的mlf利率为2.95%,比去年8月下降了35bp,但同期1年期的lpr、5年期以上的lpr分别为3.85%、4.65%,分别比去年8月下降了40bp、20bp。 另外,以lpr为新标准的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更大。 中央银行的数据显示,6月份金融机构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5.06%,比去年9月末下降了56bp。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受到疫情意外冲击时,贷款利率的下降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融资价格和经营压力,为公司渡过难关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来看,lpr形成机制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新的lpr报价能很好地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和市场资金供求情况,成为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第一参考。 随着贷款价格标准的转换完成,lpr内化于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ftp ),传统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完全打破,充分出现了“mlf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
另一方面,lpr改革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以来,贷款利率明显下降,银行根据资产收益适度降低负债价格,诱惑高利率储蓄的动力下降,降低存款利率。 年6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64%和2.71%,比年12月下降了30个和34个基点。 这充分表明货币政策向存款利率的传导效率也提高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当然,lpr的新机制运行良好,但还有改进的馀地。 关于运行机制,lpr改革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积极推进。
一条是完整的lpr曲线。 现在的lpr估计只有一年期和五年期。 将来可以增加1~5年期限的估计,形成完美的lpr曲线,进一步提高lpr的参考性和基准地位。
二是提高mlf利率的传导作用。 目前,中央银行mlf操作的交易对手主要是国有大银行和股票银行,许多中小银行无法从中央银行获得mlf,出现了信用分层现象。 将来,可以考虑将部分合格的中小银行纳入mlf的复盖范围,扩大报价明细行范围,提高中小银行的lpr报价精度。
三是深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现在银行贷款以更市场化的lpr为价格基准,但存款依然以比较钝化的存款基准利率为价格基准,两者的变动频率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点应该在存款方面。
标题:普法:深化LPR改革 进一步完整利率传导机制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31/21409.html
上一篇:普法:土地和房地产市场须稳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