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0-12-24阅读:

本篇文章3339字,读完约8分钟


□潘剑锋(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大学堂开,法律门开。 北京大学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先驱、领袖和推动者。 1904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了“法律学门”,开创了中国现代大学法律专业教育的先河。 1977年,北京大学是全国最早恢复法学教育的三所高等学校之一。 之后,中国法学教育的重大改革,无论是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法律硕士项目、开设法律诊所课程、推进法学教育国际化,北京大学法学院总是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学生负责 近年来,北大法学院提出了“所有事业围绕学生比较有效的培养展开”的事业构想,进行了比较有效的课程设置改革。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是因为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法学教育的招生规模和招生类别发生了显著的快速发展和显著的变化。 以北大法学院为例,学生分为法学博士研究生、法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本科法律的法律硕士研究生(法本法硕)、本科非法学专业法律硕士研究生(非法本法硕)和本科生等不同类别,包括招聘方法、招生方法、 因为这对于培养目标也一定不同。 例如,对于法学博士和法学硕士研究生,我们想将其培养成具有独立研究能力和深厚学术素养的科研生力军和科研后备队。 对法本法硕,目的是培养为深厚的基础、高水平的学术型或实践型法律人才。 对于违法的本法硕,作为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实践型的法律家培养。 总之,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培养同样的总目标,即国家培养卓越的法律人才,和不同的学生类别进行比较,根据社会的诉求和学生的有趣程度,进行差异化的培养,设置对比性的课程。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随着课程设置改革,北大法学院将所有法学专业课程分为基础班、专业班、实务班、国际班四种类型,表现课程的不同功能水平。 基础班课程包括以前传授的必修课程和新开设的示范学习课程、法律写作课程,重点是帮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框架、巩固基础理论、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法律思维。 专业领域课程是各学科的高级课程,目的是构建带领学生的专业行业知识地图,了解该行业的热点、前端的快速发展状况,掌握相关的专业信息和相应的法律技能。 实务类课程的目的是领导学生的接触实务,充分利用在实践层面学到的法律知识、原理,进一步训练其法律逻辑思维能力。 国际班课程的宗旨是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专业信息、技能和语言表达的结合,培养学生在全球环境下理解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1 .基础班课程

基础班课程是法律应用和法学研究的基础,只有完成基本概念、基本原目的、基本理论的讲解和训练,法律共同体才有可能进行信息表达交流。 法学教育必须扎根,才能得到本固枝荣。 北大法学院一直重视基础课程,许多国内顶尖教授率先参加基础课程的讲解。 然后自己写教材讲义和指导资料,他们深厚的学识和深厚的教学风格为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除了以前传达的必修课程外,近年来我们还想开发一门基础课程,即示范学习课程和创作训练课程,开辟从法学教育到法律应用的最后公里的道路。 样本学习课程与基础学科相比,现在开设了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民诉4门课程。 各课程由两节课的老师和两到八名副教授共同负责,课堂上采用小班讨论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老师和助教组织的学生以实例为中心展开讨论,课下任意课的教师布置实例作业,指导助教评分 法律创作课程比较不同的创作目标,将其他讲义对法律创作所需的技能和做法进行分类,训练学生的检索、思考和创作能力,处理学生制作法律文件、学术论文、读书笔记方面的困惑,学生在新闻化时代收集法律文献信息 目前开设了“法律写作与检索”和“法学论文与做法”两门课程。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无论是样品学习课还是法律写作课,都要求学生每周完成规定的作业。 无论选择哪个课程,一学期完成的作业字数都几乎在10万字以上。 另外,教师和副教授也需要对作业的及时批准做出反馈,因此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法学院也为了这样的课程,致力于经费、教室、授课时间、教材出版等课程建设。 在学生、教师和学院的共同努力下,示范学习课程和法律创作课程越来越成为北大法学院最有魅力的课程类型,不仅在教育判断上受到学生的好评,而且许多兄弟大学的老师来到北大法院旁听这样的课程,与授课老师分享教学经验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2 .专题类课程

专题类课程是所有法律部门的高级别。 基础课程学习结束后,对有意在这个行业深入创造的同学开设更开放、研究性的课程。 在授课方法上,专题班的课程更多样,教师可以侧耳教学,也可以让同学三五组讨论批评。 正如以前报道的那样,许多这样的课程只面向分数专业的法学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北大法学院开放专业课的选择范围,实行学分扣除,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允许高校本科生、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学博士研究生也参与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拓展知识深度的机会。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年,北大法学院过去与法学博士研究生“法学前端专业课”相比创建了创新的开放性教室“法学阶梯高级讲座”,各专业的高级教授结合学术前端问题教授法学研究的基本做法和所在学科的前端问题,向全院的教师和社会人开放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3 .实务类课程

实务类课程是学生理解法律实务工作的桥梁。 与邀请普通实务界人士为学生讲课不同,北大法学院实务类课程一般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着力建设,同时由校内教师主导,确保教学文案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适用学生对课程的反馈评价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北大法学院实务类课程特别以不同的法律职业视角关注同一个法律问题的切入点立场和分解方法的微妙差异,区别于以前传达的法学教育重点理论视角,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实践知识和执行技能。 与实务类课程设置一致的是北大法学院实践平台的建设,创设法律学生俱乐部、创业沙盘、实务实务实务实务坊等法学学生社区,涵盖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高等学校、律师事务所和金融机构等各类机构 在学生实习的指导中,以加强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等的联系,在实习中理解法律实务操作的真正信息,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目标。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4 .国际班课程

国际系课程是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重要通道。 为了巩固学生涉外法律的基础,北大法学院推动了学生国际化的迅速发展,从课程设置、教师雇佣和海外交流三个方面共同着力。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课程设置中,北大法学院直接用英语开设了多门课程。 其中有多年开设的中国法英语课程,促使学生熟悉中国法的国际表现。 另外,使用原汁原味介绍英美法系知识的普通法的概要、美国侵权法、美国劳动法等课程,鼓励学生理解英美法的知识。 “全球和amp; 比较law”等从比较法和全球化的角度关注法律英语课程。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在教师录用方面,北大法学院开设了全国法学院的先河,启动了“全球教坛计划”,聘请了20名世界知名的法学教授和法律实务人员,开设了国际尖端法律课程,担任了优秀学生的国际指导,美国耶鲁大学教授paul gewirtz在北大 另外每年北大法学院都有来自海外的优秀法律学者和实务专家担任常驻教师和访问学者,丰富了北大的课程。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在海外交流中,北大法学院已经与100余所国际知名高中法学院签订了合作协定,每年派遣200余名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 这些项目的复印件丰富,学制长短不同,为有志于国际化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另外,北大法学院积极推荐研究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项目继续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至今有数十名博士在北大和海外大学获得双博士学位,这些学生获得双博士学位,多在国内外知名大学任教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总结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设置改革方面的经验,我深感法学教育有多么困难和荣幸。 其困难在于教育自身的纪律决定了它是需要厚积薄发的长期事业,不允许一半虚假,很难马上有效地提高成绩,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院,无论成功与否,都需要以我的献身精神无私地投入 其荣耀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伟大的新时代,担负着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卓越法律人才的使命,如果让学生成长一寸以上,完美的法治中国离实现将近一分。 具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北大法学院的全体教师正好晚上睡觉,兢兢业业,以人才培养为所有工作的起点。 在将来的事业中,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确保资源投入,促进基础类课程的进一步规范化,主题类课程的进一步系统化,实务类课程的进一步多样性,国际类课程的进一步常态化,课程质量的提高,课程副本的丰富化,惋惜伟大的时代

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本文是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刘哲魏根据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的ppt发言稿编写的)

标题:普法:法学课程设置改革:北大的认知与实践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4/18664.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