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读:内蒙最后一批“三少民族”贫困人口“摘帽”
本篇文章892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5日电题:特写:“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 ——内蒙古最后的“三少民族”贫困人口“摘帽”[/s2/]
新华社记者安路蒙,贝赫,张丽娜
5日早上,嫩江右岸的达斡尔族村屯枢纽村雪雯晴朗。 太阳晒得房间暖和了,达盖尔族老人特意穿上红花衣服,坐在火炕上,从扶贫干部手里收到扶贫通知书,一笔一笔地签了名,“我摆脱了贫困! ”高兴地说。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地,沸腾珍花等最后的贫困者陆续收到消除贫困的通知书,表示内蒙古的“三少民族”正式告别贫困。
达盖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国内,在捕鱼、服装等方面有比较接近的文化形态。 达斡尔族约8万人,鄂温克族2万余人,鄂伦春族仅2000多人,被称为“三少民族”,年准确识别的贫困总人口达到10281人。
有煮珍花的哈布奇村,达斡尔族占9成以上,许多老年人病弱,缺乏快速发展条件的老年人难以生存。 煮珍一家五口有三个病号,都是儿子一个人在外面打工生活,最难的时候买咸盐的钱凑不到一起。
内蒙古以最后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为重点,集中援助力和财政资金,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力,迅速发展民族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并在地产上采取了生态移民、产业贫困扶助、兜底保障等扶贫措施
煮珍花被识别为建段立卡贫困者后,享受低保、养老、孩子上学、住院清算等政策,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而且,“三少民族”集团整体也在生产生活中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鄂温克族猎人等原始部落下山定居,直接进入现代社会。 鄂伦春族大力发展以前流传的民俗旅游,寻求古老民族的绿色变革。 达斡尔族在发挥过去物物交换的生意之前流传下来,冲进商海拥抱未来。
莫里达瓦达盖尔族自治旗贫困扶助办公室主任李晓东为了确保少数民族大众摆脱贫困后也迅速发展的后劲,近两年在旗帜中计划了民族服装、大豆深加工、养殖等特色产业,以什么样的兜风保障的大
今年,煮珍花通过扶贫贷款迅速发展养牛产业,全家人的平均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 站在牛棚前,“等着三头母牛生小牛,等着好日子来! ”。
“‘三少民族’沧桑的巨大变化,成为中国各民族携手前进、摆脱贫困的缩影。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毅松说。
标题:热读:内蒙最后一批“三少民族”贫困人口“摘帽” 地址:http://www.leixj.com/new/2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