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读:家校共育须厘清责任边界
本篇文章595字,读完约1分钟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副标题:家庭学校共育必须明确责任界限
新华社记者赵瑁微
前几天,有媒体报道了一位父母对教师的安置任务不满,退出了“父母群”,引起了关注。
“辞去父母小组的工作会怎么样”的深层原因是家庭学校的共育“配合老师完成任务”。 在这种模式下,家长们必须无条件地执行作业安排、收费、买断、催促等任务,而且要努力提高班级建设的名誉,这些不是家长心中的“良好教育”。
也有人说监护人作为教育专业的外行应该“听话”。 在没有网络、家里学校不怎么传达信息的时代,基本上是“全部交给老师”,但双方的关系还很和谐。 现在一代父母的教育水平高,参加教育的热情高,想平等地和老师交流。
“家长群体”作为家庭学校共育的网络平台,对教育抱有很多期待。 但是,那个“以教师为中心”的组织方法可能很难满足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 个别老师“一切交给父母”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其实,在长达几个月的疫情期间,很多校长、教师给孩子们写了很长的信,用“看脸一样的话”的方法传达了鼓励。 一所学校将进行“领导小组家访”,通过多个教师和视频连接一个学生和家长,协助为其研究判断情况。 这些诚实而令人着迷的家庭学校互动不太频繁,但就像在雪中送炭一样,父母难忘。
家庭学校的共育要明确责任界限,明确家长、老师各有所为。 毕竟,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的许多共同责任,大家都是围绕奋斗目标的“好队友”。
标题:热读:家校共育须厘清责任边界 地址:http://www.leixj.com/new/2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