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谱写遵义新史诗
本篇文章3138字,读完约8分钟
我是深深经历过极度贫困的人。 如果一个身体有什么难忘的经历,你会关注什么? 近年来,我一直关注中国的扶贫事业。 我自己和我的家人早就摆脱了贫困,比小康生活得好一点。 但是,我家乡的县是个穷县,我姐姐家、二姐姐家、还有二姐姐长子家,都是建设档案的穷家。 虽说我每年都为他们提供资金,但能力有限,不能使他们摆脱贫困。 还是在国家扶贫和精确扶贫政策的继续发展和村干部的具体援助下,他们终于在年摘下贫困者的帽子,稳步地走上了小康的道路。 我每年回老家,看到他们现在吃饱了,穿得暖和,住得好,手里钱不够,生活年年幸福,我很高兴。 我们这里评价每天过得怎么样,还是习惯用馒头说话,他们说现在每天都能吃白馒头,和每天过年一样。 是啊。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以前每天都可以吃红薯电影面条做的黑馒头。 过年之前,可以吃小麦面蒸的白馒头。 现在吃白蒸馒头不像每天过年。 过年是生活中最好的一天,也是最快乐的一天。 老百姓根据最基本的事实,每天说新年的心里话。 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通过与家乡亲属的经常联系,我稍微体会到了消除贫困的攻防成果,但我的心情是局部的、微观的、肤浅的。 我去家乡以外的贫困地区实地,在更大的范围内访问消除贫困的实施情况,把握越来越多、更有说服力的事实,加深对这项历史工程的深远意义。 年5月下旬,在全国人民抵抗新冠引起的肺炎疫情取得积极效果的形势下,全国两会在首都北京召开之际,我参加了《中国作家》杂志社和遵义市委推进部共同发起的圆梦中国作家的扶贫攻防遵义采风活动。 这个活动如我所愿。
说到遵义,现代所有的中国人可能都很清楚。 遵义与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一样,是革命的圣地,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处理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重大问题的会议,实际上确立了代表毛泽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指导地位,在极端危急关头救助党 遵义会议当然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能忘记成千上万。 会议是在遵义召开的,会议后红军在遵义地区奋斗了三个多月,完成了四渡赤水,摆脱了国民党多路重兵的包围关闭,与遵义人民的支持、献身和牺牲是分不开的。 遵义人民勒紧裤带,节约粮食,支持红军,进而能唱歌哭泣的是他们为革命献出了热血和生命。 惨烈的湘江血战后,红军进攻遵义,得到12天的休养,有时间开会。 休养和会议期间,在红军的推动和引导下,遵义的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成功扩大了五千余人,使红军队再次壮大。 他们刚入伍就参加了战斗,在之后的铁杆坂等战斗中牺牲成为年轻烈士。
遵义人民的付出应该有回报,革命胜利后,他们应该过上好日子。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受到贫困的困扰,每天都没有什么好转。 另外,遵义位于武陵山、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量大,贫困程度深,全面摆脱贫困不容易! 评价一个地方是否贫穷,除了饮食、服装、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之外,还有看看当地年轻人能不能找到妻子的重要指标。 遵义贫困山村的女儿,通过外出打工,陆续嫁到了外国。 而且,当地的一点年轻人只能出去打工,在外地找妻子。 他们在外地找到了妻子,妻子怀孕后才带妻子回老家。 妻子生完孩子后,把孩子扔给家里的老人,一个人跑了。 金凤凰逃跑是因为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梧桐树,无法忍受山村的贫困和闭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摆脱贫困。 遵义是革命老区之一,这种贫困的现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从年开始,遵义市、区、县、乡(镇)各级领导,当时红军指战员听到催促的号角,紧急动员,迅速全面深入,响起了持续消灭贫困的攻防战。 他们为消灭贫困紧紧抓住牛鼻子,为消灭贫困统领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整体,不获全胜,决不撤退。 他们英俊,出征,背着简单的行李,从革命以前传下来,离开机关,离开城市,离开自己的小家庭,刺穿了深山老林的贫困村庄。 经过5年多的时间,全市派遣了4475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去消灭贫困。 市县二级机关组织了近12万干部协助穷人。 消灭贫困的攻防既像阵地战也像持久战,贫困救济队员们付出的千辛万苦是可以想象的。 他们付出了汗水,付出了热血,付出了生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驻扎在村子里扶助贫困的干部经验都可以写书。
幸运的是,经过5年多的苦战,贵州省人民政府于年3月3日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布:遵义全境812万老区人民都摆脱了贫困! 遵义市消除贫困是优质、高标准,没有沦落民族、沦落村庄、落户、落户。 这是遵义人民的减贫史、奋斗史、创业史,也是继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之后,写在遵义这块土地上的新的壮丽叙事。 消灭贫困的消息传开了,锣鼓敲响了,鞭炮敲响了,龙狮飘扬了,遵义人民高兴得发疯了,驻村干部非常落泪。
遵义期间,我们面对初夏的绿色暖风,不停地走访了务川、湄潭、汇川、仁怀、习水、赤水等市、区、县和有点乡镇、山村。
汇丰区胡麻町的竹元村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41个村民群体,近5000人生活在三山夹两条沟的原始不毛地带,从山顶到沟底,海拔差在1000米以上。 春天来了,山下春暖花开,山还在寒冷压人。 到扶贫第一书记谢佳清年驻村,村子里到处都是破房子和烂猪圈,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 房子外面破烂不堪,里面更穷。 虽然有点年轻人要长大了,但找到妻子很晚,但是必须走远点,去外面的世界讨论生活。 竹元村如此贫困,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问题扼住了竹元村的喉咙。 全村没有真正的道路,村民只能走在山林田地之间工作的羊肠小路,雨天只能走满杂草的泥路。 竹元村变成了孤岛,几乎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在山里长大的桃子、李子和蔬菜不能搬出去,眼睁睁地腐烂了。 冬天取暖要烧煤,他们要把煤放在笼子里,一筐一筐背在山上。 或者几家养马,用马往山上搬重东西。 这种情况就像竹元村的村民用花灯调唱歌一样:新年来正月整,遵义有竹元村。 山高坡突然很穷,很难拜访亲戚和朋友。
按扶贫键,请务必按重要键。 竹元村的贫困扶助小组在深入调查后进行的扶贫计划中,把道路工程放在了突出的重要位置。 一年多来,全村动员,上下齐心协力,千方百计,充分动员财力、物资、人力和一切积极因素,勉强建设19.8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12条42.9公里的通村民群体水泥公路,通组连户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村子里的男女劳动力都动员了消除贫困的内生动力,积极参与公路建设,而且不要求村子里有钱占地面积的补偿金,不需要钱的支出。 根据史料,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后,部分红军于1935年3月24日驻扎在竹元村。 竹元村的村民表现出在道路工程过程中支援红军的当时的政治意识。
快马加鞭没有卸鞍。 竹元村修好道路后,通电,通水,商品,网,财,文,情,可谓百通。 到了1000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000元以上,是消除贫困标准的两倍多。 村子里不仅升级了800多所旧住宅,还有很多村民盖了宽敞明亮的建筑物。 以前竹元村的村民外出不能说自己是竹元村民,现在他们骄傲地说:“我是竹元村的! 梧桐树招金凤凰,竹元村的年轻人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妻子了。
这天上午,我来到了竹元村。 在道路两旁的田地里,看到挂着水果的核桃树,看到广阔的绿色旺旺高粱,看到成群放牧的牛羊。 在村子里,可以看到新建的办公楼、休闲广场、卫生室、新建的幼儿园、更新后的小学、为老师建造的公租房等。 看到竹元村的新面貌,联想到自己的贫困经历和我们家乡的一些变化,我心潮澎湃,几乎眼睛湿润。 我觉得竹元村完全可以成为美丽的乡村旅游胜地。 我想如果能在竹元村住一晚就好了。 因为日程很紧,所以没能住在竹元村。 让我想想。 以后,我可能一个人住在竹元村一段时间。
标题:热点:谱写遵义新史诗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412/48089.html
下一篇:热点:见义勇为从业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