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诚信高考不信谣不受骗网络法治频道
本篇文章4178字,读完约10分钟
●高考问题是国家绝密级的材料,对保管和运输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接触考试问题的人都进行了封闭的管理。 考生和家长不能有幸运的心理。 另外,不要购买所谓的“高考绝密答案”。 购买涉密材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
●高考的采用都在网上进行,严格执行公布的招生计划,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也不会向监护人索取高额费用。
●“高考诈骗”涉及个人新闻泄露、考生新闻倒卖、电信诈骗等,各地有关部门长期严格执行法律,用新闻技术手段取证,实施各方面的精确打击。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赵丽
7月7日,2020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帷幕,1000多万考生进入考场,迎接他们人生的巨大考试。 今年的全国高考受疫情影响,比往年晚了一个月,也是2003年以来首次在7月举行的全国高考。
每年高考前后是与欺诈事件有关的高发期。 为了提醒很多考生和家长,明确网络谣言,注意不要上当,最近教育部与中央网络通信处理、公安部等部门合作,整理总结了近年出现频率较高的高考假信息、假消息。
《法制日报》记者整理了多年高考季节常见的谣言和谎言,发现考试的“真题”、“答案”陷阱、买卖的“高考作弊设备”、招生陷阱等最引人注目。
卖答案完全是谎言诱惑考生获得暴利
网上的“高考答案”、领取高考钱的“犯人”成了每年高考前后的高频词汇。
每年高考前夕,所谓的“高考答案”都会出现在网上的个别藏身之处。 但是,根据来自相关安全中心的监听数据,这些被称为“魔法”的网站不可信,是诱惑很多考生,骗取存款的钓鱼欺诈网站。
在2019年高考中,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分局警察解决了一起高考作弊犯罪事件。
西南某大学大四学生董某考研成功后参加了“高考资料群”。 在小组聊天中,董某被问及能否提供支持作弊的“服务”,但不是表示拒绝,而是告诉考生拍问题照片发送,结果三个考生同意,董某从他们那里收到了共计4980元。
静君(化名)是在董某的帮助下作弊的三个考生之一。 静君在网上向董某购买了“押题”和“作弊”的“服务”,共计985元。 高考前一天,董某说的“卷子里是第二天考试原题”的国语“押题卷”收到了,但在真正的国语考试中发现“押题卷”与实际报考的复印件相差甚远。
虽然考了一点,但是抱着运气好的心理,在6月7日下午的数学考试中,小静用手机拍了问题发给董某。 当董某送来的答案完全偏离了自己学到的知识时,小静发现自己被骗了。
董某说其实自己既没有所谓的“高考问题资源”,也没有帮助考生的能力。 他最初认为考场的信号屏蔽下,考生不可能成功地拍出问题照片,只是利用考生想取得好成绩的心情骗钱。
2019年6月12日,山东济南警察在网上销售“高考押题试卷”,解决了从考生家长那里骗钱的事件。 据民警介绍,数万元一套高考押题试卷其实是李某花了几百元从书店和网上买的普通试卷。 李某利用家长想提高孩子高考成绩的热情心理,冒充某知名领导机构的负责人向家长销售《高考试题试卷》,骗取多个家长的钱共计赚了十多万元。
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业界相关人员分解,销售“高考答案”是犯罪行为,但为什么依然有人冒危险,答案只有暴利。
“像全国高考这样的考试,我们完全得不到答案。 》这是很多“骗子”被捕后的话。 但是,他们依然可以骗钱。 据说,如果考生把钱打入指定的账户,“骗子”就会直接黑考生。
在2017年的共同事件中,“骗子”赖某不知道考试答案的具体来源,自己在网上参加多个问题的答案交流小组,每当有各种各样的考试,在这些交流小组中出售答案,如果认为答案是真实的,就与给出答案的人进行个人
“QQ组的答案大多是假的,但不论真伪畅销是为了骗考生的钱”根据赖某两人的供述,他们像法炮制一样,向网上的各种QQ组发布广告,分发信息,从而在考生考试前得到真正的回答。 赖某等人让考生自己拿手机,在考试中收到答案作弊,即使答案不真实,作弊的考生也不会报警。
对此,教育部警告说,高考问题是国家绝密级的材料,其保管和运输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接触所有试卷的人要进行封闭的管理。 考生和家长不能有幸运的心理。 另外,不要购买所谓的“高考绝密答案”。 购买涉密材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
为了2020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顺利进行,公安部将部署全国公安机关采取多项措施,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 截止到7月6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调查了7000多个考点,解决了30多个涉考刑事案件,逮捕了230多名嫌疑犯,收到了7000多件无线考试作弊器材。
招生陷阱花纹多的内部指标在撒谎
考试一结束,录用阶段就到了,这个阶段也到了有点人傻的时候了。 不法分子经常利用考生和监护人对高考不熟悉的相关招生政策实施欺诈。 有些人主张不用看分数,花钱就可以了。 有些人夸耀自己拿到了某所大学的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合格,能收到高额的“定向费”。 因此,他们可能会有点行动。
用邮件发送虚假的检查网站,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码、姓名、手机号码、银行账号等消息后,记录销售这些消息,根据这些消息进行精确的电信诈骗。
以高考为借口实施“木马”诈骗,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有特洛伊木马链接的消息,或在网站上设置欺诈木马链接,只需重点,特洛伊木马程序就嵌入手机,相关银行卡。
可以处理艺术、体育、语言等各种“特长生”的加分,通过要求考生提供“特长生”的资格证明,称之为可以骗钱的“特长生加优惠”。 冒充大学招生员工,租用职场、考试场所,设立语言、艺术类早期招生考试现场,擅自组织考试,骗取考试费和及格费。
向考生发送伪造的合格通知书,让考生事先将学杂费打入银行账户……
在采访中,一位业界相关人士向法制日报记者宣布,在每年的招生期间,有一种方法是让不足一本的考生考上大学,而不足本科分数线的人可以考上本科大学。
“专业段录用陷阱最多,远远高于本科录用。 ”作为曾经的招生老师,这是张凯(化名)的经验。 关于原因,非常重要的是本科阶段的录取时间很快。 “从高考结束到成绩出来到报考的时间跨度很窄,即使说谎也需要一定的周期时间,但是本科的招生时间与专科相比太短了”。
“上当是因为学生看到了把馅饼丢在天上的好事情。 特别是分数高的考生肯定不会说谎。 不能去清华本硕博连读吧。 我不相信其他分数稍低的本科生也能通过某种方法进入更好的本科院校。 ”。 张凯说,“天上掉馅饼”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被分数线用于专科学校的考生。 “‘馅饼’很明显。 因为是本科,不法分子夸耀考生和监护人不擅长自主招募、定向招募政策,拿到了某大学的定向招募计划,可以保证。
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占领费”。 2017年6月,北京市高考开始前,北京考生家长宋收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该校从内部途径得知儿子在大学入学考试和多次高中考试中英语成绩突出,通过了本校的外语专业。 宋先生被这个校正孩子的肯定和录用行为感动,马上用通知书上留下的电话联系对方,把2万元的入学“占有费”转入指定账户。 直到后期考生进入其他高校,在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的网站上被确认查询,宋先生做梦醒来,立即通报公安机关。
对此,教育部发表了防止谎言的注意,高考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40多年来不断改善,中国已经建立了科学规范、监督力和客观公正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 高考的录取都在网上进行,严格执行公布的招生计划,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也不会向监护人索取高额费用。
阅卷谣言让人们听说报名坑被绑架了。
高考结束后,在志愿者活动过程中,与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进行比较,近年来商业机构流入志愿者活动的指导市场,各种环境广告令人眼花缭乱,比如“精确定位大学”等,接受了金钱。
2018年,教育、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等多个部门在一次联合执法检查专业行动中发现,总部设在北京的企业在全国十几个省设立了教育培训加盟店,属于无证经营。 主要的“志愿申报”业务更荒唐,很多网络和电话的“志愿申报专家”没有上大学,根据在总部训练的“台词”对考生和监护人进行指导,指导费用在2万元左右。 有些考生家长认为交流后明显没用,也有确信。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这些高收入的“志愿者申报专家”的指导是完全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其中也有欺诈。 很多企业包装的所谓“专家”是营销手段,其实不熟悉高中,不了解专业,不太了解志愿者的报告方法。 近年来,他夸耀所谓的“大数据”。
另一个机构夸大了数据源,一些机构展开了自己的“内部数据”。 业界人士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为了填写考生所有希望的数据,各地教育考试招生部门必须公开,不存在“内部数据”。
据悉,各级招生考试机构不仅为考生提供近年来各大学当地录用情况的参考资料,还培训基础招生考试机构和中学,为考生提供免费的志愿者报告指导服务。 有关部门也要多次注意,考生和家长必须结合招生考试机构提出的志愿者申报建议,结合本人的现实情况,合理申报,避免被华丽迷人的广告语欺骗。
另外,在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前后,某个地方的高考阅卷工作非常不认真,阅卷教师不分对错,也有人胡乱评分。 这次,对比这种情况,教育部表示,发表这些帖子的人往往关心博取。 另外,有些高考成绩差距很大,或者考试考不好的考生和家长武断地认为评价是问题,胡乱推测。
教育部说,高考阅卷是非常认真的工作。 现行高考“网上审查”模式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操作都是公平公正的。 评委必须通过“四关”、资格关系、训练关系、考核关系、考试评价关系。 阅卷通常实施“单人评价一题”“双重评价制”,在“双重评价”超过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向第三教师提出“三评价”,确保评价分数的正确性和比较有效性。 另外,审查系统制定了严格的审查质量监视系统,将审查质量分解为全过程跟踪、实时监视,及时进行警告和提示等,确保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和纠正。
“高考诈骗”涉及个人新闻泄露、考生新闻倒卖、电信诈骗等,各地部门长期严格执行法律,用新闻技术手段取证,实施各方面的精确打击。 另外,鼓励社会大众积极通报,严厉打击高考腐败交易,消除高考和合格的混乱,使骗子可以无机利用。 ”。 北京律师徐莹说,对“高考欺诈”形成了全面包围的势头,堵住了骗子的欺诈空间。
“有效防止和打击这种欺诈,要加强高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普及,让考生和家长普遍理解高考的重要性和认真性,知道国家打击“高考腐败”的决心和铁腕措施,考生和家长说:“ ”张凯说。
标题:热点:诚信高考不信谣不受骗网络法治频道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26/43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