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 > 热点:北青报:“从医热”不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

热点:北青报:“从医热”不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1-03-17阅读:

本篇文章1135字,读完约3分钟

原标题:“从医热”不仅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

8月初,上海约5万名考生陆续完成志愿者填写系统并签字确认,第一批“准大学生”成为名校“强基计划”和11所综合评价批次合格的考生,其中也有医科大学。 有些优秀的学子敬佩“抗疫英雄”,在报告志愿时选择了医学。 一名学生坦率地说:“目睹了医务人员在第一线奋斗、感受到医学的伟大,预防医学作为未来的学科应该越来越受到关注。” ( 8月5日《解放日报》)

热点:北青报:“从医热”不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

今年不仅在上海,在很多地方,在高考中报告志愿时出现了“从医热”。 受疫情的影响,很多考生有同样的感情,他们被医务人员的抗疫表现深深感动,和他们一样,以保护健康的白衣卫士为目标。 可以说疫情对现在的“从医热”起着很强的辅助作用。

热点:北青报:“从医热”不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

但是疫情只是点燃了“从医热”,打开视野一看,这个热已经存在,如果这次疫情没有出现,“从医热”就会有一定的趋势持续下去。 这是因为决定考生是否选择医学专业的负面因素逐渐消除,积极因素积累。

热点:北青报:“从医热”不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

过去考生不想选择医学专业的重要原因是暴力伤医、集体干扰医等事件频发,医疗工作者缺乏安全感。 但是,相继出台了医疗入狱、医院成为公共场所等加强医院安全的法规,保障医疗工作者安全的法治基础越来越牢固。 民众的直观感觉是,医院拉条纹、设置灵堂、排列花环等现象已经不多见了。 极端情况很少,但总体上这种情况大幅减少。 今年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信息发言人王松苗宣布,暴力伤医、集体干扰医疗类事件比去年同期减少29%,比去年同期减少48.9%。

热点:北青报:“从医热”不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

医疗工作者工作强度大,不想从事医疗的人不少,但在这方面也在悄然变化。 根据国家卫生委每年发表的《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统计公报》,医疗从业者人数的增加趋势明显,例如2011年末我国执行(助理)医师241.3万人,注册护士204.8万人,到了年末,执行(助理) 医疗人员人数迅速增加,相应地平均分配给个人的员工人数减少。

热点:北青报:“从医热”不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

随着医疗基础战术的实施,医务人员忙碌的不均匀现象也大大缓解了。 以北京为例,年北京市全年门诊量中,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少40.4%,二级医院减少3.3%,三级医院减少5.4%,北京市基础门诊量连续32个月比二级和三级医院增加。 末端不再是“门可罗雀”的话,大医院的员工数量会相应减少。 而且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分级诊疗、远程会议等模式也有定型化的倾向,医疗工作者只需要进一步摆脱繁重的劳动,如果担心医疗工作者太辛苦而不想接受医疗,就会变得日益不合适。

热点:北青报:“从医热”不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

因此,对于今年高考后出现的“从医热潮”,不仅要看疫情这一短期影响因素,还必须看起大环境变化这一决策作用的长时间因素。 这种趋势表明,医学专业除了今年的热外,每年都有可能持续热、热,而且初热还不热的时候,可能是选择医学专业的最佳机会。 (时本)

标题:热点:北青报:“从医热”不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17/41353.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