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怎么看待中信证券清仓式减持中信建投
本篇文章1679字,读完约4分钟
原标题:今天的观点:如何看待中信证券清仓式减收中信建投
有一种被称为“市场风向标”的证券股票,其一举一动特别受到市场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一个减收公告把两个大证券公司联系起来时,其热度足以占据财经信息的首位,事实也确实如此。
6月25日晚,据中信建投发布公告,中信证券计划减持所有中信建投股4.27亿股,占企业总股东资本比例的5.58%。 公告一发表,就有各种担心,各种说法迅速霸屏,刷屏。 许多投资者的担心不幸成为事实: 6月26日,中信建投开盘一字下跌,报告为23.82元/股。 截止到当天的收盘价,70多万个信封挂在防落下板的位置。 受此影响,证券公司的板块全线下跌,当天的上证指数也在绿盘上收到。
首先,根据6月25日中信建投的收盘价26.48元/股估计,中信证券减收中信建投篮子资金超过110亿元。 按照26日的股价计算,中信证券的回收资金也可以超过百亿元。 当然,具体金额也会根据减产的市场价格而变化。 年,中信证券年归母净利润仅为93.9亿元。 也就是说,如果该股的所有权在百亿元左右减持,理论上的利润相当于中信证券去年赚的钱。 可以说钱不多。
那么,应该如何客观合理地看待这次中信证券的清仓式减持呢?
在资本成为国王的时代,净资产优秀的证券公司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头部的证券公司也需要补充资金迅速发展经营。 中信建投公告充分确定了这次减收的原因,是股东自己的经营需要。 确实,这次减持后,企业可以释放资本金,提高资本金的运用效率,聚焦于长时间要点迅速发展的机构业务。 据中信证券年报报道,中信建投股权计入长时间股权投资,账面公允价值为26.8亿元,中信证券预计将每年不重复投资收益的29.7亿元现金化,占年中信证券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为31.6%
中信证券是证券行业的领袖,但对其他大型证券公司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以考验证券公司资本实力的科创板业务为例,从承销推荐科创板项目的数量来看,中信证券目前排在中信建投、中金企业、华泰联合之后。 中信证券持有的9单科创板项目融资金额共计114.8亿元,根据对投比率,笔者估算仅这9单业务中信证券的对投金额约为4.2亿元,目前最大的对投金额约为9300万元。 减收释放的资本金可以更好地用于刀尖。
当然,也有业界相关人士认为,中信证券此时减收,可能是为了满足“一参一控制”的规定,不使同行竞争。 中信证券此前宣布合并重组计划,收购广州证券的一些事项已经进入监管审查程序,相关资源整合事业已经开始。
这次中信证券清仓式减持对中信建投有多大影响? 另一方面,中信证券持股中信建投的比例仅为5.58%,清仓式减收对中信建投经营的影响也很微弱。 另外,从中信建投的立场来看,投领域业务是其招牌业务,即使在去年领域ipo业务整体萎缩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推荐业务的激增。 其推荐项目的数量、质量和流程的推进效率很明显,之后也直接受益于科学创板和注册制的推进。 另外,今年1月,中信建投宣布了130亿元的定增计划,资本金扩张后,资本中介、自营及直投业务也有望扩大规模。 因此,中信建投于26日一字下跌也是不合理的市场行为。
笔者认为,这次减收之所以“影响”这么大,是因为“清仓式”减收词越来越多。 实际上,中信建投证券于6月12日发表了限制销售股票的上市流通公告。 这次限制销售股票的上市流通数为4.64亿股,上市流通日为年6月20日,在市场上发表了解禁的消息,履行了相关的发信义务。
公告指出,这次减收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需求”,是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正常的市场行为。 市场官员过度解读和担心是不合理的。 当然,对于股东股票减持,监督管理层也要制定规则,股东要根据规定和现实情况适当安排减持步骤,重视新闻发布,不要与市场不良预期共振。 股东在“清仓式”减持持有股票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稳定。 结果,拥有很多中小散户的a股市场容易扩大不良情绪,而且减产者必须考虑维持相关目标的市场价格。 另外,相关法律法规也对“清仓式”减收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充分保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马方业李文)
标题:热点:怎么看待中信证券清仓式减持中信建投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15/40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