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香港“大馆”折射历史光影
本篇文章1308字,读完约3分钟
具有近170年历史的被称为“大馆”的香港中区警署建筑群,在激活了10年的保护工程后,不久前再次公开。 市民从全港各区赶到中环,每天4次导航团必须提前一个月预约。
建于1841年的大使馆目睹了香港社会的变迁。 是香港署、裁判司署、监狱的重地,也是现在香港的大规模古迹保护项目之一。 一边扩大墙壁,一边一件文物,一间旧房……把大馆的转换和迅速发展传达给姚姥姥,也谈了好几代香港人对大馆的集体记忆。
占地1.36万平方米的大馆,位于寸土寸金的港岛中环荷李活道10日,包括前中区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等3组法定古迹,共计16座历史建筑。
1841年1月26日,英军从现在的上环水坑口区域登陆香港。 同年,英军在香港建造的第一座公共建筑物是大馆内的地区多利监狱。
在大使馆服务8个以上不同部门的香港警务处前高级警司何明新告诉记者,当时地区多利监狱中,9成以上是中国囚犯,只有欧洲出身的士兵和船员。 在监狱里,中国囚犯经常受到鞭打,欧洲囚犯可以免除。
“囚室的面积不到7平方米,标准配置是一张塑料床、一张折叠床、厕所设施,但高峰时间一般在一个囚室里容纳3人,也有7人成为同一囚犯的“人山人海”。 在记者跟随的引导团中,讲解员小区特别介绍了关押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名人的囚室。
据说1931年6月,胡志明在香港被港英政府逮捕,之后一直关押在域多利监狱。 狭窄的墙壁、缝隙的蓝天、令人窒息的囚室、臭鱼饮食的牢房……域波利监狱的场景出现在1961年胡志明写的回忆短文中。 囚室的面积不言而喻,只有蜷缩着睡觉的人。 头上有封着铁枝的半圆形窗户,白天有微弱的光线……每天囚犯在狭窄的小巷里走15分钟,仰望着手帕般纤细的天空,感觉置身于井底。 ”。
域波利监狱于2005年底停止运营,2007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快速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由香港赛马会负责中区署的建筑群激活项目,此后,香港赛马会连续10年投资38亿港元进行修复和保护等工程 据介绍,中区警署的建筑群激活项目使用了最高的修复标准,除了保存其本来的建筑风格外,还添加了很多艺术要素。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在大馆开幕式上说:“从今天开始,大馆将成为香港重要的文化设施,是年轻人和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将成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回顾香港历史的地方。”
大使馆现在逐步开放,香港市民只要事先在网上预约就可以免费参观。 经过活性化的大使馆,新旧建筑之间得到的平衡美得到了当地建筑专家的好评。 为了保存原有的感觉,监仓部分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不设置空调器,观众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囚室“夏天炎热,冬天刺骨”的困难。
记者参观后发现,所有公开的空间都配备了二维码讲义、数字摄影工具、3d多面展示等多媒体交互装置,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展品了解越来越多的历史。
以现在的点展“大馆百面”为例,馆方在建筑群的警察总部大楼内重建旧香港中环,将100个不同的声音和故事引入互动展览会,用动画、行为艺术、电影、录音等方法将口述史具体化,活用当年的大馆内外的面貌。 在“行大馆”、“游大馆”、“入店”、“望中环”、“茶记”五个展示区,观众可以了解中区署建筑群的历史岁月和中区老字号的兴衰变迁。 (记者陈然)
标题:热点:香港“大馆”折射历史光影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21/36122.html
下一篇:热点:香港推出终身年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