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湿地的诗意
本篇文章2259字,读完约6分钟
刘庆邦
初夏山东东营,微风和暖,天蓝色花红色。 来到东营,我还没下车,看到车窗外的一群油井和安装在井口的抽油机,耳边突然响起了勇敢豪迈的石油工人的歌。 “广阔的草原竖起井架,在云雾深处打井,地下原油看到蓝天,祖国开出了石油之花。 ’我曾是同一个产业工人的煤矿工人,所以石油工人有油但有产生的亲近感。 但是我没有在东营胜利油田的抽油机旁看到石油工人。 我看见抽油机井井有条地抽油。 从远处看,所有的抽油机都像一个大骨架风霜的男人。 每口油井都超过一千米,抽油机的拉杆每抽一升油都不容易。

在东营,我看到长期向往的黄河进入海口。 “黄河水来天了,奔向大海再也回不来了。 ”黄河是我们的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发源于青海青藏高原,蜿蜒向东流,流经四川、甘肃、宁夏,昂然北上,将生命之水输送到内蒙古草原。 在河圈平原上,黄河在慈母般宽阔的胸膛上画了一个大“数”字,才南下,东流穿过陕西、山西,流经河南、山东,奔向大海。 给我的感觉是黄河走了这么多路,那么弯,是因为她对中华大地的依恋,有中华孩子们的依恋。 一入海黄河的河面就变宽,河水翻细浪变缓。

站在黄河岸边,万里长风吹着我的头发,我想我真的在河水里游泳。 即使不能横穿黄河,只要在河里游泳就行了! 水里有土,有泥,有沙,但不影响黄河水的清洁。 但是,每次产生来到黄河岸边下河的想法时,都被同行阻止了。 他们告诉我,暗流涌进黄河下面,漩涡很多,去游泳很危险。 我去黄河游泳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这次去东营也只能看着河叹息。

“白天依山傍水,黄河流入大海。 ”黄河像往常一样向东流,流入大海,首先变成庄稼般的绿色,然后变成天空般的深蓝色。
这次去东营,我最想看的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中湿地野生野长的大面积芦苇。 身体最想看到的不是他从未见过的东西,而是经常留在记忆中的熟悉东西。 观看景观的过程是唤起记忆的过程,也是找回旧梦想的过程。 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有很多我们家乡的芦苇。 我们村周围有保护村的洞,该村是为了防止土匪侵犯而挖的。 洞里有水,有鱼,长着芦苇。 可以说有洞有水的地方长着芦苇。 芦苇不仅在水里,还沿着坑的斜面延伸到岸边。 初春,在紫红色的芦芽之间钓鱼。 夏天,村民们用芦苇叶包粽子。 秋天,芦花摇穗,人们取芦穗当草鞋。 冬天,人们把芦苇劈成戈麦尔,做了帽子壳和榻榻米。 我以“芦子园”为名写过短篇小说。 在长篇小说中,我把我们的村庄写在芦子庄。 由此可见我对芦苇的印象有多深。

我在电视上看过东营湿地的介绍,发现湿地是黄河入海时形成的冲积平原。 黄河携黄土高原大量泥沙而下,年轻时每年可以在海边形成数万亩新土地。 近年来黄河水下流量减少,泥沙减少,形成的新陆地面积也不像以前那么多,每年约有1,200亩左右。 这些新平原陆地含水量丰富,大部分变成了湿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类型”。 黄河入海口确实是世界上生长最快、修养湿地的河流入海口之一。 黄河三角洲最有魅力的景观不得超过陆海交界处的大面积新生湿地。 这是中国温暖带最完善、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受《拉姆萨尔条约》保护的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湿地、水域生态系统16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之一,“中国6个最美湿地”

湿地不种庄稼也不种乔木,首先是种芦苇。 湿地是芦苇的天地,生长在各地的芦苇在湿地可以说具有压倒性的特征。 芦苇没人需要种,有湿地芦苇就会从地上出来。 芦苇的传递方法是飞播。 到了秋天,灰色芦花一开,一刮风就在天上飞舞。 芦苇种子骑着棉状芦花在空中漂浮。 总有一天会降临湿地,开始生根发芽。

我又看到芦苇了。 我又看到了好久不见的芦苇! 在这个保护区看到大芦苇的时候,我不由得兴奋起来,也有疑问。 啊,今年夏天刚到,还没到秋天,芦苇是怎么开花的呢? 同行的朋友很快告诉我,那是去年秋天开的芦花没有落下,新芦苇在下面!

走近芦苇丛,不是吗? 那一年的新芦苇刚长到去年芦苇的一半腰部,下半部分是绿色,上半部分是黄色。 绿色,绿色必须坚定。 黄、黄也很寂寞。 对着芦苇整体来看,绿色和黄色就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整体中,绿色慢慢来到绿色上,黄色慢慢后退,黄色逐渐被新绿取代,完成了从黄色到绿色的自然循环。

有通向芦苇的栈道,用一块木板铺着。 我一个人沿着栈道向芦苇摇曳的深处走了一段路。 我很高兴芦苇从栈道的木板缝里被挖出来。 芦苇很纤细,但它很坚韧。 风吹来,芦苇叶不停地挥手,就像在认我是谁一样。 我们家乡的芦苇不见了,是搬到这里来的吗?

湿地植物生态多样,除芦苇外,翅髌蓬等多种耐盐碱灌木和蒲草、灰菜等多种花草类植物近400种。 有水就有鱼,有植物就吸引鸟类。 我们在水边走着,随时看到鱼在水里翻花,享受着生活在湿地里的鸟。 据有关部门注意和推算,每年通过黄河口湿地的鸟类达到600万只,那里是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休息地和越冬地。 在自然保护区,近距离看到丹顶鹤、天鹅、鹳等大型鸟类,看到鸭子、鸭、瑞羽鹤等体型小鸟类,精神饱满,不想离开。 有一种鹳,俗称老等。 不巧,我在我们家乡也见过这只鸟。 那个名字叫哇子,也叫老待。 之所以被称为老等,是因为他有着不同寻常的忍耐力,可以长时间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 你站在水边等什么? 等鱼的鱼游来时,马上出击,一口叼着鱼。 看到等着,我感到亲近,说:“等等,等等! 但是总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没有任何反应。 在忍耐方面,我必须承认我老了以后要学习。
标题:热点:湿地的诗意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3/33822.html
上一篇:热点:描绘雪域新画卷
下一篇:热点:水源地 怎么干净又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