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盘锦 用生态湿地筑梦蓝色海湾
本篇文章1437字,读完约4分钟
辽河入海的地方,有一个城市叫“安静地放在湿地里”。 独特的河海交叉地理环境形成了浩汉千里的芦苇湿地,孕育了红滨。 这里绿苇红滩,稻浪金风,波浪银花,鸟波如潮,构成绚烂多彩的美丽生态画卷。
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历史使命,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认真落实“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快速发展保护”改为“保护快速发展”、铁拳“治气”、铁腕“治水” 重复空间优化,全面构建安全生态空间格局。 多次绿色迅速发展,使经济迅速发展质量比较有效地升华。 多次生态惠民,有力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多次努力形成全民共同建设、自觉实践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围绕经济社会优质迅速的发展目标,走了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保护协同和绿色快速发展的道路。
辽东湾是中国渤海的三大湾之一,盘锦107公里的海岸线在辽东湾范围内。 在严格执行城乡污水标准排放的基础上,盘锦进一步提出将眼球对准大海,用生态“双肾”护卫蓝色海湾。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辽河入海口拥有中国高纬度地区目前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区,生态系统完善。 芦苇对水质要求不高,对水体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芦苇生长时间内净化氮、磷的能力分别为92.3%和88.5%。 盘锦市域内除水田外的各类湿地面积达2496平方公里,是丹顶鹤南北迁徙的重要休息地、世界黑金枪鱼最大种群繁殖地和海豹的重要产地。 广阔的湿地里生活着各种野生动物450种。
红滩绿苇是盘锦的漂亮名片,一百万亩芦苇摇晃一亩也不可或缺。 近年来,盘锦市对芦苇湿地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大力推进“退养还湿”海域生态工程,采用各种政策,使养殖户转变为国家鼓励的海域开放养殖模式。 今年盘锦市的“退养还湿”面积达到4193公顷,加上前期的“退养还湿”1533公顷,为5726公顷,占全国滨海湿地面积的近15%。 这个国内现在单体规模最大的滨海湿地修复工程对辽东湾的生态恢复很重要。
在辽东湾山顶,大辽河和辽河两大河流的入海口之间,倾泻的泥沙沉降形成离岸1.2万公顷的沙洲,涨潮时隐藏,落潮时出现,盛产文蛤、四角蛤蜊、毛虫、文蛤等贝类。 从2010年开始,盘锦市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封闭养殖,采取了基于生物容量判断的增殖放流和科学捕捞等措施,使岗上贝类资源迅速恢复。 到今年上半年,盘锦累计投入文蛤苗3200吨共计15.2亿粒。 移植方形蛤蜊苗10000吨共计20亿粒。 蛤仔苗200吨共计4亿粒; 大竹蛏苗共计3亿管。 目前岗上贝类总生物保有量在10万吨以上,每年经济贝类采收量在5000吨左右。 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这些贝类每年可滤食51.2万吨单细胞藻类,净化无机氮18694吨、无机磷1808吨,净化后的海水量可达百亿立方米。 在盘锦10万公顷的海滩上,各种贝类可以将这种净化能力提高3倍。
辽河芦苇湿地8万公顷,蛤岗为中心放射的辽东湾滩涂10万公顷构成辽东湾生态“双肾”。 这些是不同的生物组成,在不同类型的水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对辽东湾海域的生态平衡和水质净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盘锦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美丽的山水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大洼区、盘山县、双台子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是生态文明示范制作的典型。 年,盘锦市入选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市。 年,盘锦市开展了“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事业,目前已全面通过国内审查。
资料来源:盘锦市委推进部
标题:热点:盘锦 用生态湿地筑梦蓝色海湾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2/33612.html
下一篇:热点:生态调水 胡杨“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