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甘肃最大水利工程通水五年多 陇中“渴”解了没?
本篇文章1949字,读完约5分钟
本报记者李彦奇赵梅
甘肃省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洮工程正式通水已经5年多了。 被称为“惠及甘肃数百万人民群众的梦想项目、民生项目”的重大水利项目,曾经给“贫瘠土地天下”的明确地区带来了那些变化,经济日报记者最近来到了这片土地。
罐装茶“味道变了”
每天6点多起床,把茶壶放在小电炉上,喝壶茶,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头寨子镇马家堡村74岁的杜得永老人是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习性。
最大的变化是壶茶的水变化,从苦咸的河水、储藏水变成甜凹陷的河水,拧水龙头的话,就会喷出清洁的“甜水”。
“一开始吃饭用河里的盐水,喝的水在旁边挖沙坑,沉淀干净后就不那么咸了。 ”杜得永说,如果天气严重干燥,蒸发量大,这水太咸了,不能吃。 杜得永老人从苦涩咸的河水中,目睹了各家都有土水储藏室,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121项雨水集水工程,最终引洼水进入田地头的沧桑变迁。
陇中苦瘦甲天下最根本的因素是缺水。 “一杯油换不了一杯水”“讨论面容易求水,储藏室里没有水是荒年”是陇中地区曾经的真实写照。
引洮工程是甘肃省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总渠109.42公里,三条渠145.58公里,18条渠214.97公里,两条城市供水专用管线28.43公里。 2006年11月,全省人民期待着近半个世纪的梦想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年12月28日,引洮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甘肃定西市稳定区水务局供水经营主任贾晔告诉记者,洮一期工程通水后,受益区群众不再需要在十里八坡抬水,不仅告别了不吃水的历史,而且和城里人一样使用了自来水和太阳能热水器。
“以前暖水袋上长了厚厚的水垢,现在完全看不见”定西水务城市供水有限企业的严口经营部经理刘亚军说,以前地下水的硬度在500左右,现在洼河水在净化工厂解决后,控制在100以下。
计划初,引洼供水一期工程为稳定、陇西、渭源、临洮、榆中、会宁6个县区,实施中增加了明通、会宁北部、榆中北山、天水市城区等供水工程,受益人口从计划初的154万人增加到305万人。 引洮工程通水以来,安全运行2000多天,成为沿线城市生活、生产的主力水源,提高了受益区城乡供水保证率。
城市停止了农地和“抢水喝”。
初秋季节,进入陇中大地,繁荣的绿意和丰收的喜悦合二为一。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洼河水来了,不仅仅是大众的吃水问题。
在定西市稳定区符号川镇,洼河水从引洼总渠的渡槽流入田地。 符号川镇兰星村的60岁村民陈广贵是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会长,为村民陈生禄刷卡放水。 “这就是农家稻田里的‘自来水’。 想变大就变大,想关闭就关闭! ”陈广贵说,以前洪水泛滥,浪费大,污染大,草籽和垃圾随着灌溉冲到田地里,现在的灌溉是流水线铺设在田地头上,给他打电话开关,方便安全节水。
“这200亩区域,1万棵树,如果设定1万斤钾肥,7~8小时就能打好。 两个个体完成。 一个在机房看机器,另一个在地里看滴灌装置。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甘富果业有限企业技术负责人王志辉表示,在洮一期工程通水后,他们的果园不仅告别了开车运送黄河水灌溉的历史,施肥不仅实行了“水肥一体”滴灌方法,节约了水和人工追肥价格,而且果树迅速
白银市会宁县引洼工程建设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刘军平表示,引洼供水一期工程通水彻底处理了城市用水占农业用水的矛盾,增加了保灌面积,比较有效地增强了受益区农业对干旱灾害的抵抗力,高原夏菜、土豆、汉
新产业诞生于水
被洮河的水滋润了,陇中大地不再为水所困扰。 高兴的是,他们用泾河的水翻开了新的篇章。
“以前做一升蒸馏水需要3升水,现在可以节约10%到15%! ”甘肃扶正药业科技株式会社副社长张和举表示,泾河水水质比较好,年节水量在3000吨左右,制水时各种药剂的采用量也相应减少。
充足的水源和水资源指标成为吸引外资的比较特征使更多的项目落户。 高质量的水源提高了公司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在甘肃会宁亿源养殖有限企业的牛舍里,奶牛们慢慢用自动饮水机喝水。 “一头牛每天需要50至100公斤的水,产奶35至40公斤,泾河水污染小,安全性高,水质柔软,适合奶牛养殖。 ”企业副总裁杨永强说。
“下一步,我们强调洮工程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术地位,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加强运行管理,诱惑受益区用水,为受益区优质快速发展提供较强的水资源保障。 ”。 甘肃省对洼工程建设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天革说。
随着引洮一期工程的安全运行,“中国药都”、“中国芋都”、“中国西部草都”等产业企业品牌迅速崛起。 这项工程不仅处理了305万人的生活用水,而且为陇中地区的优质快速发展注入了很强的动能和活力。 曾经因干旱缺水而贫瘠落后的陇中大地,给泾河的水滋润,产业活着,农民富裕了,日子变甜了……
标题:热点:甘肃最大水利工程通水五年多 陇中“渴”解了没?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2/33610.html
上一篇:热点:广东“限塑” 今起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