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水清鱼丰,更添新滋味(大江大河·关注长江禁渔②)
本篇文章2810字,读完约7分钟
核心阅读
湖南益阳横跨资本水下游,位于沉水、潼水尾吕、环洞庭湖西南。 过去,当地多种多样的野生水产品不仅养活了7万多名渔民,也是平民餐桌上的“常客”。 《禁渔令》一实施,当地的渔夫们就陆续停止了捕鱼。
“禁渔”后,当地渔业迅速发展的情况怎么样? 市场对水产品的指控如何弥补?
“老板,你有野生鱼吗? ”。
“不,早就不卖了! ”。
不久前,记者访问了湖南益阳的许多农贸市场,发现当地水产品交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以前在店铺的招牌上已经找不到醒目的“野生”一词了。 过去卖野生鱼的移动摊位也很久没有出现了。
禁止捕获前的野生鱼数量逐年减少,养殖业也低迷。
益阳市资阳区沙头镇渔业队的专业渔民刘宏兵今年50多岁,从小跟着父母在南洞庭湖捕鱼。 长大后,他有自己的渔船,继续着祖先的生产生活习惯。 他很清楚什么时候鱼多,那些鱼分布在那些地区。
“十年前,洞庭湖的落水期是渔民的丰收季节。 七八九月鱼最多,忙了三天三夜没休息。 ”刘宏兵说,以前野生鱼不用担心销路,从捕鱼回来,渔船一到岸就有人来打鱼,“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一万元以上”。
而且近十年来,他显然感到渔业越来越吃力。 “你也抓,我也捞。 湖里的鱼一年比一年少。 刘宏兵说:“为了增加捕鱼量,渔网越织,网眼越小,大鱼小鱼一网,手指长的幼鱼也不能错过。” 鱼越捕越少,渔民越穷……年末,刘宏兵计算账目,渔业收入不足10万元,扣除渔船修理、柴油、渔具追加等价格,当时他们家的纯收入只有4万元,比2010年少了45万元
根据禁止捕获的捕获要求,益阳市三个国家级水产种资源保护区从今年1月1日开始全面禁止生产型渔业。 从明年1月1日开始,长江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沈澧“四水”的干流是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了10年来的多年禁止捕获,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渔业。 得到情报,刘宏兵亲自交出了渔船和捕鱼工具。
但另一方面,益阳市畜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谢移科也对记者说,这几年,野生鱼的数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水产品养殖市场低迷。
赫山区来仪湖渔场有近50年的历史,1114亩水域面积由76户养殖户承包。 据来仪湖渔场经理盛可平介绍,从年到年的3年间,水产养殖业行情不好,辛苦培育的鱼只能“廉价出售”“甩卖”。
养殖户张云飞给记者算了细账:年,他承包的20亩养鱼池,产鱼2.4万斤,存池约5000斤,卖鱼收入13.05万元。 支出方面,饲料8.6万元,养鱼池租金4500元,电费4000元……加上幼鱼的价格、渔获费、运费等,硬性支出为12.66万元。 从收入中扣除支出,结余3900元。 但是,如果加上张云飞自己的人工投入和机器的维护费,就会吃亏。
“越长大损失越大。 养殖户下决心不养鱼,在池塘里种莲根”。 盛可平指的是不远的养鱼池,他说“无论卖莲蓬还是藕根,都比卖鱼赚钱好”。
禁止捕获后的养殖跟着市场走,求量后重质
你为什么不能养鱼赚钱?
“当地水产品的生产能力看起来过剩,但实际上产品的低端化、同质化很严重,没有市场竞争力。 ”谢移科表示,过去养殖户过分追求产量,跟不上客户对质量的要求,养殖端的损失持续,整个产业都不景气。 “《禁渔令》实施后,也给益阳水产养殖业的转换升级带来了契机”。
“85后”养殖家横智诚是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变革者。
年,横智诚注册了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企业,在资阳区长春镇过鹿坪村承包了100亩养鱼池迅速发展水产养殖。 从前,为了追求薄利多销而养殖的是青鱼、草鱼、鲣鱼、鳗鱼四人鱼。 去年鱼的价格下降了,养的4万斤草鱼,售价只有5元一斤,一共卖了20万元。 “连本钱都拿不回来,”龙智诚说。
《禁渔令》实施后,他开始主导鲈鱼养殖。 “现在生活水平变好了。 很多人不仅吃鱼,还吃“好鱼”。 ”今年初,以2元1尾的价格,横智诚从广东购买了16万尾鲈鱼苗。
填补市场缺口的底气也来自企业引进的先进养殖技术。 记者在横智诚的渔场,广阔的湖面平静如镜,看到靠近岸边的四个水槽在流水。 原来,这里的鲈鱼养在长22米、宽5米、深2米的水槽里。 水槽模拟江、湖的水流环境,以每秒5厘米的速度推动水流,使鱼在水流中游泳,达到“健美瘦身”的效果。
“我们之所以‘模仿野生环境’,是为了让养殖鱼的口感更美”据龚智诚先生说,鱼是‘奔跑’的,忍耐力也很强,养殖中不需要喷洒杀虫剂。 “事实表明,抬起网来捕获,运输中‘奔跑的鱼’的成活率比以前传到养殖中的鱼高得多”。 让他高兴的是,“跑鱼”即使比每斤市场价贵5角到1元,销售额也非常好。 今年10月,横智诚渔场销售10万斤鲈鱼,销售额达200万元,毛利达40%。
打开手机,横智诚可以看到水槽的水温、溶解氧的状况,随时可以增加池塘的氧气,调节水流速度。 购买这种知识养殖设备,横智诚投入55万元,资阳区畜产水产事务中心给予了15万元的奖补。 “养殖科学精巧,产品只有跟着市场走才能赢得未来。 》龙智诚总结。
目前益阳市正在大力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宣传在形成规模化水产养殖的地区迅速发展环境保护型、自动化渔业、普及高效生态的水产健康养殖方法。 “我们旨在把粗放型养殖改造成精养高产,实现渔业快速发展的结构性调整。 ”益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瑶说。
生态养殖很受欢迎,打响企业品牌很重要。
在洞庭湖捕鱼的半生,益阳沈江市琼湖街道莲花岛村委员会主任彭正军没想到自己会从卖鱼的人那里变成买鱼的人。
莲花岛村位于南洞庭湖湖心,村里590多个家庭住在湖里的4个小岛上,都是合格的专业渔民。 近年来,随着当地渔业资源枯竭,年彭正军率先进城,和女儿一起在沈江市内开了酒店。
和鱼进行半生交流,开店之初,彭正军制定了主意,酒店要以鱼为特色,以“生态鱼”为中心。
鱼很好吃。 食材很重要,鱼从哪里来?
彭正军首先想到的是卖鱼30多年的周天喜。 禁止捕获前,周天喜几乎承包了莲花岛村渔民捕获的野生鱼。 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卖500斤野生鱼。 这几年,随着野生鱼的数量减少,周先生也开始销售养殖鱼。
从卖方变成买方的彭正军发现,大家对鱼都有共同的执念,寻找的都是“生态鱼”。 什么是“生态鱼”? 周天喜表示,如果养殖环境是天然无污染的广阔水域,鱼必须不喂食或者尽量减少。
为了用“生态鱼”维持老顾客,周天喜到处寻找路线。 益阳为了加强内湖、水库等的保护,将1500亩以上的内湖、小二型以上的水库划定为限制区域,执行者向这些水域投放净化水质的鱼类,禁止施肥,鱼在水中自行寻找食物,净化水质,增加了增产。 周天喜告诉记者:“这条鱼的质量不亚于野生鱼,不要求供应。”
作为曾经流传下来的老渔场,来仪湖渔场也不想延迟。 看中市场对“生态鱼”的渴望,渔场投入160万元,建设大型养殖尾水解决系统,过去臭气熏天的渔场清洁了,渔场年产量达到1500吨。 “养殖环境更生态,鱼可以卖个好价钱。 ”盛可平说:“尽泽捕鱼不如另辟蹊径。”
标题:热点:水清鱼丰,更添新滋味(大江大河·关注长江禁渔②)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2/3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