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陇上江南橄榄绿
本篇文章1259字,读完约3分钟
56年前,老一代革命家把油橄榄从异国引进中国,亲自种下第一棵油橄榄树,作为东西方文化和科技交流的桥梁。
56年后,秦巴山区深处位于被称为“明上江南”的甘肃陇南市,60多万亩油橄榄山披绿,成为“中国油橄榄之乡”。 橄榄油扎根于这座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地方成长,不仅惠及当地44个乡镇的40万多人,而且成为消除贫困的支柱产业,使国产高品质橄榄油飘扬国内外。
立冬后,草木逐渐枯萎,苍翠的橄榄在陇南市武都区桔柑镇贺家坪村骄傲地站着。 为丰收而高兴的村民潘让平正在修剪、施肥……
20世纪80年代,“舶来品”橄榄油在陇南迎来了栽培高潮。 国内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溪谷地带气候、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橄榄油主产区极为相似,因此这里成为中国橄榄油的最佳适生区。
2002年,橄榄油来到贺家坪村。 “枝条育苗,叶子提取总黄酮,水果榨油,全身是宝。 ”村党支部书记潘小林在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企业考察后发现油橄榄前景良好,请村民做试验种。
试验栽培前,64岁的贫困家庭潘让平先生以以前流传下来的小麦和玉米栽培为主,说“撒一斗,扛一担”“还不能吃”。 试验栽培3年后,细长的树枝被蓝色果实弯曲,亩产600多公斤,产值3000多,面包让平尝到了甜头。
从贺家坪村向对岸一看,一棵棵绿油油的橄榄树。 “贺家坪村取得丰富的成果后,周边的大园堤、柑橘等6个村子来吸取经验。 ”潘小林表示,橄榄产业在沟深之间逐渐兴起。
在通往贺家坪村的崎岖道路旁,“从贫困中致富,依靠产业”的标语引人注目。 油橄榄产业为陇南扶贫注入活力,目前有40多万农民参与种植,全市油橄榄适生区家庭每年增收3920元,4万多贫困人口从此稳定脱贫。
窗外被群山包围,窗内祥宇企业的技术人员赵良梅开始向装有橄榄油的试剂瓶中逐渐注入酒精溶剂,检查特级初榨橄榄油的理化指标的酸度。
在巩固产业快速发展基础的同时,开发高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使大山深处的祥宇企业走向世界。 年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祥宇特级初榨橄榄油获得金奖。 之后陇南有更多的橄榄油获奖,国内外弥漫着香味。
现在陇南已经有21家橄榄加工公司开发了80多种橄榄系列产品。 国产高品质橄榄油得到国际承认,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副院长邓熙高兴地表示担心:目前国内橄榄油公司仍存在规模小、运输等生产价格高、加工能力低等问题。 “民族企业品牌发展迅速。 ”。
甘肃省林科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说,一些农户的技术知识落后,不加很多水果或不加水果率低的品种会影响增产。 但是,对橄榄油市场的迅速发展来说,更大的问题之一是国内市场在区分橄榄油等级方面没有技术标准,“劣币驱逐良币”。
“为了发挥资源特点,有必要专业化分工,扩大前端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渠道的建设,转换利润,构建企业品牌。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科表示,橄榄产业为陇南大众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来源,成为当地扶贫的“压载石”。 只有打造有竞争力的民族企业品牌,才能振兴更好的产业、乡村,才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迅速发展。
(据新华社兰州电)
标题:热点:陇上江南橄榄绿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2/3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