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甘肃: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本篇文章3604字,读完约9分钟
“这几年,定西的春天几乎没有沙尘暴了。 ”赵怀礼说。
赵怀礼是定西市稳定区的人,20年来从事水土保持工作。 他告诉记者,以前定西,“春天一起刮风,沙尘飞扬,风不停沙尘”。 夏天遭遇暴雨的话,山沟的路面就会变得满是泥”。
定西生态变迁是黄河甘肃省生态变化的缩影。
年8月,习大总书记在甘肃省考察时曾深深委托,甘肃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首先要担负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快速发展被确立为重大的国家战术以来,甘肃作为黄河上游省,负责“只要尽可能牺牲gdp,好好管理黄河,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最大贡献”,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看待。
拯救“黄河蓄水池”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快速发展座谈会上,习大总书记提到甘南,强调“上游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甘南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面积占黄河流域的4%,每年向黄河补给水65.9亿立方米,占黄河总流出量的11.4%。
“甘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寒冷潮湿,泥炭沼广泛发育,湿地植被生长良好,生态系统结构完善,是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保护甘南湿地对中国北方生物多样化保护很重要。
但是甘南的生态环境状况从来不乐观。 2006年,被称为“黄河蓄水池”的马曲县内28条黄河支流,已经有11条干涸,成为季节河的也不少。 甘肃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张政民呼吁:“有必要急救保护甘南的重要生态功能。”
保护事业马上开始。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总投资额44.5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计划( 2006—年)》。 游牧民定居工程、牛羊育肥园区、草原鼠害管理、沙化草原综合管理等生态保护项目陆续实施。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计划》,把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作为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区域。 第二年,甘南州第十届党代表会提出了建设“生态立州”快速发展战术和“生态甘南”的快速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级项目,大规模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措施,甘南州生态环境
黄河马曲段河岸多为天然急坎,土质岸坡稳定性差,由于水流冲刷和风浪提取,沿岸草场坍塌。
“草场坍塌后,露出了粉细沙,冬天刮风,拿着沙子,草原更沙化了。 ”担任黄河干流马曲段防洪工程项目负责人的仁增告诉记者,由于草原面积缩小,人口和畜牧牛羊增加,草场崩溃和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草畜矛盾。
保护草原是保护牧民的“耕地”。 年,投资3.57亿元黄河干流马曲段防洪工程开始建设,年5月底,工程全面完成。
“冬天风沙几乎没有了,草畜矛盾也比较有效地缓和了”仁增说,这并不是结束,未管理河岸段面的草场崩塌依然严重,经过初步调查,167.5公里左右的河岸尽快管理
目前,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的一期工程已经结束,效果首次显现。
全州草原植被综合盖度为96.78%; 从2000年到2000年,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53个百分点,达到24.38%。 经历了三次干旱的深海湿地再现碧波浩然的身影。 黑颈鹤等濒危野生动物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甘肃省发改委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计划( 2021—2035年)”项目已经安排了前期经费,推动前期事业。
雕刻山川,蓄水保土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黄河多复杂难的问题。
定西、平凉、庆阳所在的陇中陇东地区位于渭河、泾河上游,植被少,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核心区域,遇到暴雨时,泾河、渭河等黄河支流夹着大量泥沙进入干流,对下游区域构成威胁。
甘肃省水利部水土保持到处都是长霸峰说的。 “与自然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相比,政府首先应该依靠项目建设,根据地产开展管理工作。 ”。
“种坡,收一辆车,打一斗,煮了一锅。 》这个顺口曾经被定西民间的许多媒体转载,是当地脆弱的生态制约农业迅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定西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5.3%,占甘肃省年黄沙总量的17.4%。
1983年,定西稳定、陇西、通魏、临洮四县区被国务院列入“三西”(甘肃省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建设要点管理地区,水土保持事业以小流域为单位,进入综合管理快速发展期。
小流域的综合管理采用“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披草穿衣,山腰做梯田带,山下盖围裙,沟底穿靴子”的管理模式,即在山坡种草,山间修理梯田。 这个对策实现了不出小水,不出大水,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
截至年底,定西市累计兴修梯田724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管理面积9875平方公里,管理率达到59%。
同样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位于陇东的庆阳市具有与定西市完全不同的地形。 盐是黄土高原的特殊地形,四方陡,山顶平坦。 庆阳市董志盐区是黄土高原中面积最大、剩下的最完善的大盐。 以董志盐为首,面积1万亩以上的大盐在庆阳市有37瓶。 但是,曾经南北长110多公里,东西平均宽约50公里的董志盐,在洪水的作用下逐年萎缩,最窄处的两条沟头还剩50米左右,随时都有“砍腰”的风险。 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威胁到盐面27所学校、5384户农家的安全。
“年,庆阳市委、市政府安排了市县两级财政筹措资金对急诊渠道开展先行管理。 从年开始,国家启动了黄土高原盐面保护项目。 》庆阳市水土保持管理局副局长吕东平全程参与固沟保盐工程,他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近十多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基层政府,再到普通民众,大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
庆阳市固沟保盐工程采用“控制盐面径流、沟头沟岸强化防护、斜坡植被恢复、渠道水沙集成”四种防线管理模式。 目前,庆阳市完成了董志盐北胡同沟、清水沟等33条急诊沟头沟的综合管理,管理保护盐面积1175平方公里,实现了“盐水不下沟或有序下沟、沟头不前进、沟岸不扩张、沟床不下切”的管理目标。 项目管理区植被青翠,沟头伸长,控制了盐面萎缩的态势。
“庆阳市的森林采伐率从1993年的11.3%提高到现在的25.83%。 近十年降雨显着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00毫米左右,增幅达到20%~25%。 ”。 卢东平说,这些都是生态环境的好解释。
截至年底,甘肃省黄河流域累计管理水土流失面积为6.57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水土流失管理率达到61.34%。
万众河长保护母亲河
黑河清,汭河美。 在当地居民看来,西北小城崇信也表现出不输水乡的姿态。
平凉市崇信县境内有汭河、黑河、达溪河三条泾河支流,2006年以来,汭河流域相继建成了四座橡胶坝、十座景观溢洪堰。 新追加的75万平方米的水域面积,就像摇篮包围崇信县一样,更湿润崇信的气候,吸引鹳、红尾水鸿、黑脸琵琶等频繁来访。
近年来崇信县深入学习,贯彻大生态文明思想,实践“两山”理念,实行河(湖)长制,推进水环境综合管理。
“今年6月末,我们暗中访问,发现一家沙厂在偷排水,把未解决的泥直接堆积在河滩的田地里。 ”崇信县知事、县总河长杨聪对记者说。 “县里第一时间发行行政执法通知书,命令该工厂停产整顿,罚款2万元。 ”。
崇信县组成了110人的河番队,每天做河番,要求县级河番一季的河番、乡镇河番一月的河番、村级河番一月的河番。 建立完善的“河(湖)长+警长”、联席会议等制度,定期听取河长制的执行情况,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修正问题。
崇信的行动显示了甘肃各地实行河长制的不懈努力。 甘肃省建立了省党委书记、省长担任总河长的“双河长”制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全省22956名河长通过巡河调查、暗访审计、现场事务、发发河长令、发河长会等方法,协调处理了河湖突出问题。
甘肃省各地区结合实际,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河长制+精确扶贫”、“河长制+全域无垃圾”、“河长+警长”等事业体系,推动河湖长制向纵深快速发展。 兰州严格实施河洪道管理反馈机制,要求河洪道管理相关问题,一个工作日内由巡逻人员接收并报告,两个工作日内由相应社区主导处理,五个工作日内完成维修和反馈 古浪县探索“政府主导、国有企业运营”、“公司+贫困者”的河道采砂管理模式,统一管理砂石资源,确保采砂规范有序,鼓励建设,证实贫困者采砂,支持扶贫攻防。 张掖市推行“河长+无人机”模式,消除监督管理盲点,提高巡视效率。
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员蔡桂星介绍说,黄河干流甘肃省水质呈现稳定良好的趋势,I到iii类水质剖面的比例从2011年的87.5%上升到每年的100%,同时近4年持续维持100%。 全省水环境质量继续良好,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的最高水平。
记者:宋喜群,王冰雅
标题:热点:甘肃: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31/3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