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网红”菜市场的无穷想象
本篇文章1224字,读完约3分钟
上午9点多,三源里菜市场热闹起来,西餐厅的厨师来买午餐食材,年轻妈妈选择进口水果,外卖的哥哥赶紧送货。 鲜嫩的蔬菜、五颜六色的水果、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鲜、奇怪的调味料……这个面积只有1560平方米的料理市场很小,但囊括了天南海北的各种美食。
在菜市场,一条细长的通道勾结南北,140个商户鳞次栉比。 在只有几平方米的摊位上,各商家用简易框架排列楼梯,重叠的蔬菜包围着卖蔬菜的人,只能从楼梯的角落里挖出来。
对59岁的李学玲来说,提高物品是体力的工作,但她在其中很享受。 天还没亮,她的家人就开车赶到各大批发市场挑新鲜的“尖品”,回到菜市场后,挑脏叶子,裹上保鲜膜,做了第一次加工后摆了摊子。 “早上最忙,但一到开店前市场就很整齐”李学玲说。
“姐姐,请给我一点甜豆仁。 请给我一斤西红柿。 ’刚开店,老客人孙先生总是出现在李学玲的摊子前。 两种蔬菜近百元的价格并不意外,熟练地扫码支付后,她拿着袋子去了水果店。
吸引孙先生是因为这里总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元一斤的有机西红柿,畅销的日本南瓜,酷似迷你卷心菜的抱子卷心菜,又高又好吃的花……小菜市场大开眼界,可以品尝到氡在食物中的美好。
“30年前,谁也没想到现在蔬菜的种类这么多? ’李学玲想起她和丈夫从保定的老家来到北京,每人一辆台车加入了卖菜军。 当初放眼望去,每家小摊都只有5~6道菜。 那时的她没想到能在每天回家的那片荒芜的草地上创造出这样的“网红”料理市场。
1992年,国家在彻底废除居民凭票购买猪肉的政策前后,三源里菜市场建设蔬菜大棚,路边的商人们推着手推车上市。 之后,这个古老的烹饪市场经历了多次升级改造,硬件提高,并发展成了充满情调的国际化烹饪市场。
如果开业是上天的时候,国际化就是地底。 由于与大使馆区相邻,三源里料理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顾客,各种指控让商户们嗅到了商机。 这两三分钟可以加快脚步的料理市场正在成为“生鲜联合国”。
昨天傍晚,刚加班完的白领刘蓉进入三源里菜市场,径直走向奶酪店。 黑色柠檬奶酪、彩色红沙司奶酪……刚学西餐的刘蓉眼花缭乱。
“我这里没有你找不到的奶酪。 ”店老板温国臣自信满满。 22年前,他还是市场上的饭馆,许多来买菜的外国人找不到本国奶酪,所以温国臣决定跳槽。 他请进口代理商收集各种奶酪和调味料,满足了外国客人的胃。 这几年,更多的中国人来他的店参观,生意越来越好了。
刚送来客人,时尚的美食主播走进店里,把镜头对准冰箱的奶酪,手机画面上闪烁着粉丝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场景,温国臣早就不奇怪了。 这几年艺术家来展览会,作家来开新书发布会,经济学家来开经济学课,独特的“网红”气质给这个菜市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李学玲说,近两年,菜市场的客流减少了,但我觉得手机小店更忙。 “有人来玩一次的话,因为有weiklet,所以很难来的时候在网上点。 》和李学玲一样,商户们纷纷经营手机菜市场。 往来于市场的外卖员、闪光员也成了独特的风物诗。
标题:热点:“网红”菜市场的无穷想象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9/32073.html
下一篇:热点:微经济:黄花菜“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