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舌尖上的松茸濒危了?“杀鸡取卵”式采集致产量递减
本篇文章1431字,读完约4分钟
原题:舌尖松茸濒临灭绝吗? “杀鸡取卵”式的采集会导致产量减少
前几天,被称为“万菌之王”的松茸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名单。
松茸一直是极其珍贵的天然菌,也是我国二级濒危物种。 那么,松茸为什么这么罕见,还有为什么濒临灭绝? 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内有名的野生菌研究专家。
“万菌之王”并不是不能得到虚名
松茸学名松口蘑,又名松蘑、合菌、台菌,是亚洲特有的物种,欧美有变种,但产量少,质量也差。 中国松茸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也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全国大部分省区,质量楚川藏生产良好。 这个西南地区是松茸的主要产区,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其中云南松茸的年产量占全国的6成以上。
被称为“万菌王”的松茸并不是浪得虚名。
研究表明,松茸含有18种氨基酸、14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49种活性营养物质、5种不饱和脂肪酸、8种维生素、2种糖蛋白、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生物活性酶,还含有3种珍贵的生物活性物质 另外,酥脆甜香的特别口感和药用价值,近年来价格也翻了一番。
作为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今年4月以来,新鲜蘑菇的价格最高为每公斤26000元。 受疫情影响,出口每天减少2吨左右,雨水丰富,产量稍好,价格下降。 以7月31日的价格为例,根据质量水平,松茸每公斤的价格在270元到800元之间。
松茸的诞生是自然的奇迹
嘴里说的松茸,其实是松茸真菌的子实体。
“松茸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只能在没有任何污染的原始森林中生存。 孢子必须与松树根系形成共生关系。 另外,共生树种的年龄必须在50年以上才能形成菌丝和菌塘。 另外,通过柏木和橡树等阔叶林的营养支持,可以形成健康的子实体。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公司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孙达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松茸出土前需要充足的雨水滋润,出土后需要充足的阳光。 另外,气温、虫伤、用人为不恰当的方法采集等因素直接影响松茸的生长。 松茸的诞生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奇迹。 “现在,全世界没有成功人工栽培松茸的先例。 由于近年来环境的一些变化和大规模掠夺式的采集,松茸的产量有减少的趋势。 ”孙达锋说。
“杀鸡取卵”式的采集是产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松茸老化时散布了数百亿个孢子,这些孢子被风吹走漂浮,只有落在松树根系下的才能生存,随着雨露沉入浅层土,吸收根系附近的养分使菌丝生长。 菌丝体逐渐增加形成菌根,再经过5到6年,在适当的条件下生长子实体。 近年来,大规模掠夺式采集,部分阻断了这个过程,采菌者往往是“先到先得”,对5厘米以下的“童茸”和能产孢子的老茸也毫不留情,“杀鸡取卵”式采集是松茸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实行分级采收和销售,保护菌塘,禁止打开没有达到标准的童茸和伞采摘成熟菌,只采集达到5厘米的商品松茸条件的松茸。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琪呼吁,采摘时要方法得当,科学留种,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发育。 另外,可以宣传封山育茸和承包经营模式。
孙达锋也指出,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长时间持续享受这种稀缺资源的前提,要求无尽只能相反。 松茸濒临灭绝的现象不是一个例子,比如冬虫夏草也有同样过度采集等情况,除了政府部门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产业流程外,还需要正确的诱惑和科学普及。 他希望各地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松茸等贵重野生菌资源锐减的势头,研究扩大保育等技术,达到稳定生产和增产的效果,把松茸留给子孙。 (记者赵汉斌)
标题:热点:舌尖上的松茸濒危了?“杀鸡取卵”式采集致产量递减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8/3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