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北大教育学科重建40年 专家探讨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
本篇文章2250字,读完约6分钟
11月1日,北大教育学科重建40周年纪念仪式及“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大学的学者线下云集。
会议专家学者说,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教育强国”的2035远景目标,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教育学科在未来国家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的支持性和领导性作用将更加突出。 教育学科建设聚焦国家教育改革快速发展中的基础性、全球性和前沿性重大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国家教育事业优质迅速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全民
北大教育学科:百年传承,弦歌不中断
北大教育学科始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于1924年的教育学部,蒋梦麟、胡适都担任过教育学部的负责人。 1937年至1946年抗战时期,教育学科和师范教育不以西南联大弦歌中断,谱写了民族存亡的悲壮进行曲。 1949年,北大教育学科在本科调整中转移到其他学校。 到1980年北大设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教育学科重建。 2000年,在整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电气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40年来,北大教育学科在知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教育人才,产出了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为领导教育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服务国家的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涵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教育投入的合理水平应该占GDP的4%,中国高等教育要内涵迅速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实行合理的价格分担机制。 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等研究结论为国家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
“北大教育学科的迅速发展,是从现实中发现问题,从学科的角度审视问题,解体,从政策的角度提出改造实践的对策。 》北大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进一步说明了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 gdp )中合理比例的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由宁、陈良焘和其他国内学者组成的课题组,收集了100多个国家从1961年到198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公共教育支出等数据,建议通过计量分解,到达中国。 这项研究的结论成为长时间指导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的政策指南。 ”。
“人类历史上一个身体、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迅速发展和强弱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教育的越来越多。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创院院长、名誉院长闵维方在致辞中面对许多纷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国际挑战,发挥北大综合学科的特点和高国际化程度的学业优势,通过教育科学行业的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
面向未来,北大教育学院遵循“扎根中国实践,瞄准国际前沿,融入学术共同体,发挥北大风格”的规范,工资传承,保护创新。
教育改革迅速发展:应对变局,勇于创新
“北大教育学百年之路上,充满了几代教育学者辛勤奋发的心血,也是现代中国学术和国家成长的见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在主办“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学术论坛时指出:“在世界风云变化之际,一科生命必须与更广阔的世界史变迁和中国人继续出生育人之路相结合。”
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国的高等教育会去哪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应对变局,进行适当调整,重建高等教育“内循环”和“外循环”协调快速发展的结构和机制。 “外循环”是对高等教育的宗旨、内涵、路径的理解从美国扩展到全世界,重新理解世界大学快速发展的路径和结构,摆脱各种大学排名的纽带,在更广阔的国际交流空间中建立更有活力的外循环快速发展机制 “内循环”是国内大学内部差距过大的问题,如985、211、“双一流”等工程向一流大学投入大量资金,许多地方大学经费紧张,适当调整快速发展方向,补充短板,合理调配地区资源
如果世界上出现一些逆全球化现象,在中国教育改革迅速发展受到封锁和压迫的背景下,中国教育的迅速发展应该做出什么选择?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谢和平教授负责向世界解释中国的教育价值,再次将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结合,不断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在遵循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
面对人民主义、冷战思维、依赖心理三大世界危机,未来教育如何快速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提出,培养未来胜任力需要六种思考:哲学思考必须始终把哲学放在重要地位。 互动思维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工程思维强调能把事情做好,能做好全球思维、设计思想、变革思考。
“这种现象对清北本身有好处吗?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有好处吗? 对整个中国的社会生态有好处吗?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一上台,就对现在的“清北榜”现象提出疑问,进行解体,社会收入差距越大,教育引起的差距越大,“鸡娃”现象越严重,“直升机父母”和“虎母”现象越严重。 根据德国的经验,他想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和公平:没上过大学的工人也同样有体面的收入和社会尊重。 不是通过教育扩大收入差距,而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是社会平等之路。
论坛最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运用“两栖思维”重新审视了清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两栖类思维意味着承认、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规则,两者之间进行信息表达和对话。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器物和观念两个层面,器物层面的国际化比较容易,观念不太容易,两栖类思维的要点也在于观念。 如果不翻船就能“脚踏两条船”,就需要能力和智慧。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柴如瑾晋浩天)
标题:热点:北大教育学科重建40年 专家探讨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5/3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