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我与法制日报二三事|刘飏:我与《法制日报》的不解之缘
本篇文章2395字,读完约6分钟
□刘痢9419;
作者的照片
1995年11月的一天,时任司法部部长的肖扬先生跟我说了话。 法制日报是政法机关的代言人,也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推进阵地。 作为司法部的重要职责之一,对报社,我们只能管理不能管理的事情。 关于报纸,做好就做不好。 所以,部党组正在考虑让你自己坐镇上。 ”。 之后,党组召开会议调整报社班子,正式任命其兼任法制日报社的党委书记、代社长。
《法制日报》本来是我的分管,分管和直接管理完全不同。 我深感责任在肩,担子不轻。 从那以后,除了做分管的其他几个摊位的工作以外,只要有时间就扎进报社,度过了难忘的岁月,结下了困惑的缘分。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的法制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公路”。 这对以弘扬法治自居的《法制日报》来说是难得的机会。 我决心和报社党委的小组一起,借东风顺势而上,努力把《法制日报》锻造成法制情报界的金字招牌。
抓住方向成为“司机”。 政治家多次制作报纸的方针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在推进报道中巩固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广泛推进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方面取得的成果,推进党和国家关系政法的实务方针政策,推进政法阵线先进集体、英雄模范人物。 传达法律知识,加强舆论监督,反映人民群众的声音和要求。 为改革、迅速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基本的治国方略,在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改宪时严格写入宪法。 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飞跃,具有里程碑意义。 再加上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连续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国家正式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等。 我们有幸向法制建设盛世低头,为依法治国而奋发图强,起着敲锣的重要作用。 报社班子的认知高度一致,决策组织开展了特别宣传报道之战,为全国引起学法、用法、法律、法维权的热潮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气氛,引起了外电的关注,纷纷报道,国际上我国良好的法治形象
抓住质量成为“质量检查员”。 司法部非常重视《法制日报》和全系统法制新闻,为了提高法制信息质量,在部设立了专业的新闻出版管理机构,从1995年开始建立了新闻审查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设立了审查小组,设立了《新闻阅读评价通报》。 司法部和国家信息出版局共同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类报纸管理的规定》,与全国百佳法制信息从业者开展了法制良好的信息评选活动,这些都大大促进了法制信息质量的提高。 为了把提高报纸质量作为重点,我有责任与陈应革总编辑和班子成员分工合作,护土。 目标是让报纸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很强的幽默性、很强的情报性、很强的战斗性,创造特色,增加精品,使《法制日报》在中央大报中成为一枚知名品牌。 有耕耘就有收获。 我记得几年了。 在中央推进部、信息出版局的评选活动中,《法制日报》获得了无数奖。
抓住发行,成为“卖报纸”。 随着“法治热”的兴起,一点综合的大报和专业新闻也创设了法制专业版。 面对竞争激烈、报纸发行量日益减少的严峻形势,我和班子成员以提高发行量、提高经济效益为硬仗而战。 提高对发行支援的政策调整和保障力,全公司总动员,全员都是广告员、推销员,我也带头唱《卖报纸》。 当时订阅的报纸每年180元,除了各种价格几乎没有剩下。 我记得1996年夏天,我和班子成员和报社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同志闭门讨论。 报纸涨价吗? 如何掌握涨价幅度? 本来卖报纸就很难,涨价会不会让发行量大幅度下滑? 分解利害得失,结果统一思想,决定每年报纸每份定价300元,涨幅不小。 年末发行量的统计一出来,下降率就比预想的要好,依然位于全国各大报纸的前列。 虽然有幸运的因素,但我们的底气是这家报纸迷恋一般大众。
抓住快速发展,成为“办事员”。 《法制日报》从创刊时的“三无”到迅速发展,几代法制报人经历了困难。 但是,家底薄,经费不足,制约了报社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突破这个瓶颈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 最好的方法是争取“退税”。 1997年,我和陈应革总编辑多次跑财政部向有关领导人报告、表达信息,详细介绍了《法制日报》的信息定义、作用、困难情况以及迅速发展前景,得到财政部领导人的理解和支持,将《法制日报》列入退税名单,现在 我记得当时开始退还了2000万元以上的税金,全公司的年收入在2亿元以上。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参加项目、引进印刷设备、改善员工生活待遇、600多个大家庭的日子过得太多,大家的心情也变高了,报社走上了良性迅速的发展道路。
抓住团队成为“管理者”。 法制情报业者聚集了政治家、理论家、推动家、煽动家和专家,要求相当高。 报社党委始终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信息团队建设,在“三讲”的有利时机,举办教室、培训班,要求大家有政治家的视野,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有理论家的基础,提高报纸理论的含量。 要有文学家的气质,让报纸有意思、可读性。 要有音乐家的嗓子,响起主旋律,发出法治时代最强烈的声音。 要有战斗家的风骨,提高法律之剑,发扬正气,鞭策丑恶,扛起道义,使法治成为人民的“守护神”。 应该说《法制日报》的情报团队还是一个讲政治、遵守纪律、遵守职业道德、有战斗力的团队。
作者的照片
从1995年到2001年,我在《法制日报》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耕耘了整整5年多,倾注了心血,也从报社的同事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重要的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卸任时,人离开了但说要挽留根。 几年后,我在中国法学会工作时,多次出席《法制日报》发行会,自诩为《法制日报》的“销售员”。 报社的领导也经常来访,去年春节慰问时他给我带来了报社食堂蒸的大馒头。 这份友谊真的很感动。 是温暖的“家”的味道。
在报社工作的时候也有点遗憾,很多工作做得不好。 但我能说对话:我尽力了,加油了!
祝《法制日报》自古流传,辉煌!
(作者是司法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法学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标题:热点:我与法制日报二三事|刘飏:我与《法制日报》的不解之缘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1/29028.html